您现在的位置: 媒体聚焦 > 

为辽宁“原字号”抻长链条

发布时间: 2021-07-24 | 来源: 辽宁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王琦

7月骄阳似火,鞍钢股份的炼钢车间更是热火朝天。

在炼钢总厂三分厂的5号生产线,一场人机比赛的“图灵测试”正在持续开展,作为今年新启动的“5G+智慧炼钢”项目,这条生产线不断给大家带来惊喜。

“智慧炼钢对我们工人来说是一种解放,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过去冶炼一炉钢需要10个工人,炼钢时间为40多分钟,现在5个工人就能操作两个炉,且生产时间缩短至30余分钟。”5号线作业长曹祥说。

这是我省“原字号”钢铁产业实现数字化工业应用的场景之一。

“原字号”产业主要包括石化、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和深加工行业,是目前辽宁最大的工业板块。优化产业结构,深度开发“原字号”,关键在于抻长产业链。

围绕补链、延链、强链,我省一些传统产业正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进发,嫁接上数字化基因,老企业正迸发新活力。

结构优化创造“新”势力

2020年,辽宁全省原材料工业营业收入15313.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52.4%。石化、钢铁等产业在国内的引领作用明显,产业创新实力也处在全国前列,辽宁可谓中国“原字号”工业的源头,但近年来整体产业规模占全国份额持续下降。

因而,深度开发好“原字号”既是辽宁之幸,也是辽宁之责。

当下正是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共存,补齐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短板,有赖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于拥有中科院化物所、中科院金属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全国顶尖的材料科研院所的辽宁,显然不缺技术,而是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链条短。

如何破解?在专家看来,结构的问题只能靠结构调整来解决。

在本钢特钢厂,一项斥资数十亿元的改建工程被视为“突破点”,瞄准的就是“特钢”。虽然特钢占集团业务比例不大,但附加值高,是典型的行业“精品”。

“改造后的生产线,部分工艺将领先国际,这也意味着我省在高端钢领域又有新突破。届时我们的产品能和进口产品媲美。”在本钢特钢厂相关负责人的眼中,中高端产品虽体量还小,却是撬动产品结构调整的支点。

而在营口大石桥市郊,一家占地不过10亩、员工仅22人的耐火材料公司,却以高端化和差异化为出发点,交出了人均产值近千万元的成绩单,并连续攻克日本、美国市场。成功的秘诀只有一条,即在菱镁产业发展中互相协作,在各自环节深耕,并最终形成合力。

辽宁提出目标,到2023年全省原材料工业营业收入力争突破2万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000亿元,化工精细化率提升3%;到2025年,全省原材料工业完成营业收入力争突破2.3万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500亿元,化工精细化率提升5%。

蓝图已绘,路径何在?

答案显而易见,唯有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从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入手,做强做优“原字号”企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原字号”产业的精细化、规模化、高级化、绿色化,逐步将辽宁建设成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

尤其是数字化被寄予了厚望。辽宁提出,整合全省资源,以场景应用为基础吸引全球创新资源,结合辽宁在钢铁、石化等工业场景,以5G+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拉动,启动涵盖矿山、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等全流程钢铁数字化工厂建设,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数字工厂,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钢铁、石化等产业的同时,培育数字产业化。

在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基于5G+冶金全流程的一体化管控中心投入使用以来,汇聚起各类数据3万多项,企业产量大幅提升,生产成本连续三年下降,盈利能力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石油到精细化工,从辽宁制造到辽宁智造、辽宁创造。围绕产业“龙头”,配强“龙身”,拉长“龙尾”,促进优势产业插上数字翅膀,持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新”发展之势已成。

信息赋能 深挖“原”潜力

作为工业重镇,辽宁拥有煤、铁等重要矿产资源的支撑,同时石油资源富饶、区位优势突出。而在菱镁、硼等特种矿产领域,辽宁更是在全国乃至世界占有重要份额。

然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未能转换为发展优势。“原字号”精深加工程度不足,要素生产率不高,导致“炼”有余而“化”不足、“粗”有余而“精”不足、原料有余而增值点不足等问题突出。此外,布局不尽合理,产业耦合发展不足;企业创新动力较弱,科技优势发挥不足;超低排放改造滞后,绿色发展水平不高,也是共性问题。

究其原因,是“链”出了问题。深度开发“原字号”,突破口在深挖“原”潜力,抻长产业链。

鞍钢的“智慧炼钢”实践,通过5G和云计算,将原有的检测和控制设备联动起来,好像装上了“眼睛”和“大脑”,能够智慧自主地进行炼钢操作。以前由炉长、助手、记录工、炉前工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炼钢工作,现在由云端大脑自动控制完成。

鞍钢集团自动化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翟宝鹏说,携手辽宁移动和中兴通讯,通过独立建设4.9GHz频段的行业专网,把之前不同频的设备实现完全的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让数据真正流动起来,信息技术便成为智能制造的“大脑”。

鞍钢并非个案。信息技术赋能,让越来越多的“原字号”企业和产品收获提质增效的硕果。

伴随5G时代的到来,辽阳石化分公司突出数字赋能,实施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多角度、全方位、全覆盖监测,并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深度挖掘数字价值,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

今年以来,该公司集中打造生产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管控“三大业务平台”,持续整合完善工艺、有毒可燃、中控质量分析报警信息平台,企业数据自动采集率由原来的30%提升至95%,日均报警次数同比下降92.5%。

信息技术提升数字化基础设施能力,通过对“原字号”挖潜增值,推动管理水平的升级。

在盘锦的16条总长365.2公里的公路上,基于1张5G+北斗高精度融合定位网络、1个高精度定位平台,提供三大高精度定位服务而建的危化品运输专用路,使盘锦成为全国首个石化运输智能监管新样板。

繁忙的专用路上,9000余台危货运输车辆,在车路数据协同交互的技术支持下,司机可预知实时路况,企业和监管部门可实时了解车辆的具体位置和行驶状态,预判并回避可能出现的危险,为这座以石化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提供了安全保障。

目前,辽宁正在布局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打造100个以上企业改造升级标杆。工业上“云”企业超过7000家,联网设备超万台。未来,辽宁仍将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推进5G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工业数据生产要素市场,为“原字号”搭上发展快车夯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