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5G视野 > 

世界环境日:5G让地球变得更美好

发布时间: 2021-06-04 | 来源: 人民邮电报 | 作者: 赵乐瑄 吴皓琨 刘彤 张佳丽 | 责任编辑: 王琦

你知道吗,在过去的40年里,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减少了约68%。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过度开发和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根据联合国统计,每3秒钟,地球就会失去一个足球场那么大面积的森林,并且在20世纪,我们摧毁了地球一半的湿地。即使全球成功将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我们也已失去了多达50%的珊瑚礁,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90%。202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生态系统恢复”,聚焦“恢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了解并尊重大自然,让我们与家园的和谐共生得以维系。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利用好高新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而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在引导社会更深入地了解大自然、更高效地循环利用自然资源以及更有力地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动物保护、自然资源监测、碳中和……5G技术与地球携手前行的每一步,都会令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5G给生物多样性保护插上“翅膀”

如何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需要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物种灭绝的速度正在加快,目前约有100万个物种受到威胁或已经濒临灭绝。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维护自然环境的健康发展,爱惜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是每位“地球公民”的责任。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该主题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通过与5G、AI等技术的结合,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我国鄱阳湖地区,由于冬季湖面及其他湿地不封冻以及淡水鱼类、虾蟹极为丰足,成为冬候鸟在迁徙途中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因此鄱阳湖每逢冬季就会出现非法捕猎等情况。鄱阳湖岸线总长1200余公里,其中南昌市辖区岸线长260余公里。为保护鄱阳湖地区生物多样性、打击非法捕猎,地方公安局会同渔政部门开发建设智慧禁捕平台,运用5G技术,通过无人机搭载相关智能系统,实现单机直径10余公里的巡航覆盖,此举也意味着5G技术挺进鄱阳湖网络盲区,让鄱阳湖南昌水域插上5G的“翅膀”,推动湖区陆续运用5G技术,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地方互动协作,形成执法合力,智慧护鸟禁渔,进一步落实“鄱阳湖10年禁捕”工作,助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南昌市已经陆续在湖区岸线安装400余个天网探头及相关船载设备,并在人烟稀少的岸线地段布设10余个无人机巡航站,形成了“水上搜、岸上封、桥下防、空中巡、陆上查、道上控”的立体化防控,实现对捕猎、运输、销售等违法行为全链条的打击功能,全面提升护鸟、禁捕及治沙等湖区重点防控工作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南昌市重点水域智慧管控综合服务平台设有水域数据、动态监测、动态预警、综合执法、信息档案五大模块功能。其中,动态预警功能可利用天网探头收集人员、车辆、渔具等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比对,自动识别犯罪迹象。随着下一步“全链打击”功能的完善,执法人员可根据精确的情报信息,及时发现非法捕捞捕猎行为,快速予以制止、打击。

据悉,2021年中国将作为东道国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届时,各国将聚首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绘制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5G商用的进一步落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将变得更加高效。

5G为自然资源监测保护建立“立体网”

近年来除了疫情,还有不少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的发生让人们心底笼罩了浓浓阴云。森林火灾、进入汛期以来的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乃至水质污染、沙尘暴天气等,它们除了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进行着极大的破坏,因此自然资源的监测与保护颇为重要。

早前,技术“卡脖子”的难题始终存在于自然资源监测保护工作中。近年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空间信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交叉融合,为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条件。通过各项先进技术的融合与创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已突破难点,确立了统一时空信息模型等,逐步建立了功能齐全的调查监测技术体系。

据了解,基于5G技术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已经在全国范围启动,还诞生了诸多监测设备,如污染源烟尘在线监测仪、环境空气地面自动监测系统、机动车尾气监测仪、环境水质自动监测仪器、酸雨自动采样器、流量计、总有机碳测定仪等。

在环境监测方面,5G与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结合,可以实现环境与平台、平台与人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传输污染位置、污染成因、污染图片,避免找不到污染源头事件的发生,还可为多个城市提供共享数据,协助联防联控。

在水质监测领域,5G无人船监测系统的出现无疑是5G通信技术与无人船监测手段的一次强强联合。水质采样设备及在线检测仪等设备,可以采集水域信息,自动绘制水质分布图并生成采样报告及检测报告。彻底改变传统水文测量、水质采样监测、暗管探测和环境执法巡逻等水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模式,实现水环境监测治理无人化和智能化,有效增强数据精准度,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在守护森林安全上,还有5G“顺风耳”。今年1月,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5G“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试运行,防火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对林区火险火情进行实时监控。据了解,该系统以5G信号为基准,能够全天候、全方位、远距离以高清晰度图像方式监控大范围森林资源,把大面积的森林场景图像实时传输到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实现防火工作人员在室内对野外的远距离集中监控。再结合空中飞行的无人机,精准掌控森林防火点位,能切实提高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保证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

总的来看,5G在促使自然资源管理发生变革、自然资源监测保护方面已经迈上一个更加高效优质的新台阶。

5G发挥技术优势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面对巨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很多机构和国家已经注意到5G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数据,5G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在全球范围内助力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达15%。自从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后,“碳中和”“碳达峰”一跃成为社会各界谈论的热点话题。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能源行业的发展必须由追求规模化扩张向清洁化和高质量转变,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用能效率逐步提升、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而其中,5G技术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各类能源业务的快速增长,电网设备、电力终端、用电客户迫切需要通过最新的通信技术及系统支撑,满足爆发式增长的通信需求。5G技术将支持能源领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并支持双向能源分配和新的商业模式,以提高生产、交付、使用和协调有限的能源资源的效率。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将成为5G在能源行业的重点应用场景。

在河北,涞水县南郭下村的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就实现了5G通信链路的全面打通。在江西,中国移动携手华为联合国家电投光伏电站完成全国首个基于5G网络、多场景的智慧电厂端到端业务验证,打造无线、无人、互联、互动的智慧场站,实现了5G技术在智慧能源行业应用的重要突破。

在风电领域,以5G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极大提升了风电厂的灵活性,发电量能够提升5%~10%、施工周期缩短5%~10%,同时使成本降低5%~10%。在内蒙古,国家电投与中国移动针对察哈尔风电场建设开展“智慧风电场”项目合作,提供视频监控、物联网、无人机巡检、无线覆盖等信息化服务,推动全国首家5G智慧风电场的建成。

在石油领域,数字化转型成为不少油气公司的重要战略选择。去年,海南石油和海南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推动能源行业在5G工业应用、智慧加油站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将以“智慧发展”为核心,在信息化技术应用、基础通信、云计算、大数据、5G应用等方面开展合作,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打造未来发展新格局。

5G时代,能源网络端到端及全生命周期极简技术将规模应用,大幅提升建站和扩容的效率,降低能源运维的复杂度,形成极简能源网。可以预测,未来几乎所有能源的生产、传输和使用场景,都将在5G技术的推动下进行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5G掀起智慧环保热潮

5G赋能千行百业,同样也给环保行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什么是智慧环保?社区里能够实时监测、智能分类的“智慧垃圾箱”;大坝边360度监控、全程直播的“智慧水利监测系统”……现如今,无论是环境监测,还是生态监管,“智慧环保”渗透在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保领域体现出自身巨大的优势,一方面,通过5G技术赋能,智能设备的连接与运行更加高效,相应降低了能源损耗;另一方面,5G技术在环保领域的直接应用为传统环保监测、执法、作业等多个环节带来了改变,越发受到环保企业和监管部门的认可。

近两年,特别是2020年,国内各地在推动5G技术与环保领域融合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新进展。

在四川,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与中国移动、华为、海康、之维安等科技公司联合开展5G技术应用于智能环境监管的试点试验工作,5G技术在环境移动执法、环境应急、环保物联网建设等领域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下一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将深入开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移动执法、环境应急、污染源监控和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实践应用,探索智能监管新模式,切实提高监管效率,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安徽,5G﹢物联网在环保监测方面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已经成功应用于无人机巡河、无人船水质监测、“5G﹢环保监测平台”等。2019年5月,合肥市首个“5G﹢环保监测平台”在蜀山区部分路口试点应用。据介绍,5G智能尾气排放检测管理系统可以对尾气超标车辆车牌进行实时记录上传,后期可以与相关执法部门合作,有效监控“黑油车”尾气超标等问题。依托5G高速网络,还可对汽车尾气、工厂排放气体等实现实时环境监控,实时传回后端监控平台,实现智慧监测实时监控、快速响应的功能。

基础电信运营商纷纷在5G赋能环境保护方面进行创新尝试。在环境监测方面,5G网络全面支持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搭载水质检测仪、气体检测仪等设备,实现大气、水、土壤、噪声等多方位监测,能够实现全时全景全数据回传,逐步实现无人值守监测。在环境监管方面,基于5G网络,园区监管、排污监管、污染地块监管、环境执法、生态保护等方面逐步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突破时空限制的监管。在危废监管方面,利用内置5G通信芯片的危险废物标准化包装,可以实现危废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处置等环节的数据智能化采集;通过5G﹢机器视觉,能够实现贮存仓库、物流通道等重点区域的固废堆存转移状态智能识别。

如今,环境保护、污染防治都搭上了5G快车,在新第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我们开启了“智慧环保”新时代。展望未来,绿色低能耗的5G将为我们带来更加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给地球增添更多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