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退役军人田工:用信仰支撑人生的“独腿老兵”

发布时间: 2023-08-1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闫景臻

常德市武陵区体育东路社区,有一位拄着双拐的独腿老人,他一边缓缓地向前挪动,一边挥动着扫帚,仔细清扫地上的落叶。附近的居民说,这位老人风雨无阻,几乎每天清晨和傍晚,都会在这里扫地。

image.png

这位老人是伤残退役军人田工,他居住的社区通往一个农贸市场,为给邻居们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他每天义务清扫房屋周边几百平方米的公共场地,40多年来,仅扫帚就扫烂了300多把。如今,虽然体力不如从前,但他依然在默默坚持。

1968年3月,21岁的田工参军入伍。到军营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决心在部队建功立业。然而,当兵的第三年,一场火灾抢险行动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71年4月28日晚上,停靠在部队附近火车站的两节油罐车在卸载汽油时不慎失火,瞬间火光冲天。危急时刻,田工和战友们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奋力把着火的油罐车推离,防止它在火车站发生爆炸。 

“当我和战友把第一节火车油罐推离后,又返过来推第二节。我站立的位置靠近车轮,我用肩膀靠着车帮使劲儿往前推。因为是夜间,视线不好,我不慎被卷到了铁轨上,油罐车的车轮从我的右大腿一下子碾过去了。转瞬间,我的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了。但那时候我还有意识,隐约听到他们说,赶快送我去医院。”经过26个小时抢救,田工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右腿。

出院后,田工并没有被这场意外的挫折击垮,而是凭借着军人的顽强毅力与伤残作斗争。伤愈归队后,他虽然不能重返练兵场,但他总是尽自己所能为战友服务,他为连队办黑板报、到厨房帮厨……也就是在那时,田工树立了一个信念:用拐杖支撑身躯,用信念支撑人生,争取成为一个残而不废、残而有为的人。

1981年7月,田工退役后回到常德。为不给政府添麻烦,他放弃了安排工作的机会,把社会看作自己的工作单位,把做义工当作余生的事业。

1987年,田工报名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学习。1990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为期三年的书法专业学习后,报名了武陵诗社举办的中华诗词学习班,从此与诗词结下不解之缘。

1994年,常德市筹建“中国常德诗墙”,组委会考虑到田工具有一定的诗词和书法知识,让他全程负责督促检查诗墙镌刻施工。田工为自己约法三章:“不使用一个自己的亲友,不经手一分钱现金,不私接一笔业务”。在参加诗墙修建和续建工作的8年间,他除了组织、调度、质检等工作外,还兼做石材规划、碑刻排版、字模雕刻、施工记录等,他写的施工记录草稿就有100多斤。2000年9月,中国常德诗墙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牌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

田工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许多单位纷纷邀请他前往宣讲。每一场宣讲,他都坚持拄拐杖站着讲,还将不用车接送、不接受吃请、不收受劳务报酬的“三不原则”贯穿始终。2012年,在常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田工又开办了“道德讲堂”。后来,他还成立了“田工爱心屋”“田工道德建设基金”“学田工志愿服务联合会”,带动更多人一起奉献爱心。

在田工的日记里,他写下了这样一段勉励自己的话:“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物质上获得多少,而在于给自己多留拼搏足迹,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使他人生活得更加美好。” 他正在用行动诠释这段话的真谛。(常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