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退役军人李鹏: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脚步不能停

发布时间: 2022-12-1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闫景臻

“沙漠造绿人”“红枣专家”“果园老兵”……这些是乡亲们对李鹏的“爱称”,更是对他的尊重和认可。但在李鹏心中,最有分量、最值得骄傲的,还是他退伍老兵的身份。

image.png

李鹏出生在著名的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山西吕梁,从小耳闻目濡红色故事、印记的他,对军人、军队有着非比寻常的神往。1970年怀揣保卫祖国理想的他,积极报名参军来到新疆阿克苏某部,如愿以偿成为一名戍守边疆的战士。这支部队的前身正是赫赫有名的原八路军359旅的一个分支。从红土地到红部队,从老区青年到革命战士,李鹏骨子里流淌的红色基因奔涌不息。

image.png

“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留下来建设家乡、扎下根服务百姓是我这个党员、老兵义不容辞的责任。”1976年退役后的李鹏,从普通工人干起,一步步成长为县委书记、地区行署副专员。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部队练就的“铁脚板”始终走在践行承诺的路上。“工作岗位是退出了,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脚步却不能停下。”2009年初退休后,不愿享清福的李鹏琢磨着“到最艰苦、最需要改变面貌的地方去”,决定到距乌鲁木齐1400公里的和田地区策勒县阿日希村治沙植树。

“老乡们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得把风沙赶走,把树种起来。在沙漠边上种红枣树既能防风固沙、又有经济效益,一举两得。”尽管做足了思想准备,但当第一次站在阿日希村村口时,他还是被这个“三号风口”怔住了:漫天的黄沙笼罩着不大的村子,眼睛缝儿里远近零散的村民房纹丝不动,犹如扎进沙子里的骆驼刺般顽强,村外或高或低的沙丘望不到边儿,像极了敌人的碉堡。“和田人民苦,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耳畔还时不时响起了“顺口溜”,更是将这里超乎寻常的艰苦一一刻进他的心里,一场人与风沙的较量正式开始了。

治沙是一项投入大、收益慢的工程。一开始,李鹏寄希望通过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但因为治沙风险太大都没有获批。他没有灰心丧气,硬着头皮给老伴做思想工作,变卖了家里一套100多平米的房产,还拿出了老俩口的全部积蓄。资金不够,又打起了向朋友、战友借钱的主意……在家里家外的帮助下,终于勉强凑齐了治沙资金,还对接村委会动员村民治沙务工,并按日结算酬劳。就这样,李鹏有了向风沙“宣战”的资本。

随着一座座沙丘被移走,李鹏在平整过的沙地上正式启动种枣大业。2010年耕种的时节,李鹏风风火火地带着人挖渠、挖坑、栽树、浇水……栽种了几百亩的枣树苗。老百姓听说李鹏要种枣,很不理解,“沙堆搬走了,但地还是那个地,倒上水都长不出东西来,现在还要种枣?真是脑子里进水、进沙子了。”

面对村民们的质疑,李鹏没有解释,而是决定干出个样子来。但新的困难却接踵而至,树苗栽种不到一个月,就被风沙掩埋了。面对大家失落的表情,他用力拍了拍肩头上沾着的沙土,当众撂下一句话,“当兵也好、在地方工作也罢,什么时候在困难面前打过‘退堂鼓’?”。李鹏十分清楚在任何困难面前,人始终是制胜的关键因素,只要士气在,治沙的希望就在。望着呼啸风沙中身材并不高大、但却仿若防风林般屹立的老人,大家垂下的臂膀又慢慢地举了起来,松开的手指也重新攥在了一起。

信心重新被点燃,该是找症结、攻难题的时候了。李鹏通过请教农学专家,自学沙漠种植技术,最终确定了防风、固沙、试种“三步走”的方案。“我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沙漠种枣的规律。经过科学论证,决定第一年打井、挖渠、试种防风树种,第二年规模化种植防风固沙树种继续改良土壤、壮大防风带,第三年进行技术综合评估,符合条件了再种枣苗。”短短几十个字的背后,是李鹏和老乡们一千个日日夜夜心手相牵、勇于破题的笃定前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三年的基础打造,防风林初具规模,李鹏也在人进沙退中渐渐摸清了沙漠的“脾性”。望着一棵棵杨树苗成活发芽,李鹏由衷地高兴,“一开始林地面积在200亩左右,有了种植经验后,我开始逐年增加种植面积,如今已有2000多亩种植规模,种植杨树、枣树80多万株。”

看到李鹏“沙里生金”,不少村民前来学习红枣种植技术,李鹏毫无保留地把近年来积累的沙漠种植技术和枣树修剪、嫁接、病虫害防治、初加工等最新管理技术倾囊相授。“当时村民们种植红枣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经济收益差。如果没有技术指导和产业带动,就很难脱贫摘帽,更谈不上增收致富了。”

2018年底,李鹏主动找到村党支部签订了《2019年阿日希村脱贫攻坚战略合作协议书》,成立了策勒县智慧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村里的贫困户以零出资入社,并带动村民100余人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乡村18万人次就近务工,发放劳务费超过2000万元。为帮助村民种好自家红枣,李鹏还免费开办起种植管理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枣农6000余人次、培养技术骨干上百人,村民生产的红枣亩产创下历史新高,达到700斤以上。在他的带动下,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173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11950元,超出全县人均水平,“策勒红枣”也被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回想起治沙种枣的这十几年,李鹏表示无悔,唯独谈起父亲,却让他眼里噙满了泪花。年逾九旬的父亲心疼儿子,主动要求到村里和李鹏一起居住。“沙漠里有什么不好,只要能和你在一起,哪里都好。”他拗不过,遂了老人的心愿。父亲97岁临终前告诉他:“你是好样的,把我埋在这里,看着你、陪着你。”父亲的遗言就像向沙生长的胡杨,给李鹏以力量。

如今,年逾古稀的李鹏又在昆仑山海拔2500米左右的可种植区开辟了苹果园。“80万株红枣树目前已全部进入结果期,8万棵苹果苗明年就能成为新的致富增长点。虽然我年龄大了,但我会坚守这片土地,看着这里绿树茵茵、红果累累,看着老乡们越过越好。”李鹏坚定而深情地说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