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政务信息 > 

世遗宝藏大明风华2022明文化论坛将开幕

发布时间: 2022-12-09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胡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在明十三陵即将迎来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之际,以“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指导,2022明文化论坛将于12月10日在北京明十三陵景区隆重举办。

本次论坛以“焕新明文化 赋能十三陵”为主题,将以“1场主论坛+4场分论坛”的形式举办,分论坛的主题分别为“明文化价值挖掘与创新提升”“明十三陵保护与活化利用”“十三陵区域发展与文旅融合”“文化遗产与数字新媒体”。

论坛前期,“五个一”系列行动将率先登场:举办大明书场、原创作品征集与展览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展示一批文物保护成果和计划,举办一次主题展览,建立一个智库“明文化传播与推广中心”,拟定一揽子合作协议。

2022明文化论坛一方面将从学术上深挖明史、明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和文物活化利用;另一方面,向社会传递明十三陵遗产的保护成效,通过彰显文化价值、展现文保成果、传递合作愿景的长效机制,提升明十三陵文旅品牌,擦亮昌平“明文化”金名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本次论坛正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要求,应运而生。论坛将助力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昌平作为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唯一的交汇区,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使命。本次论坛将发挥明十三陵文化资源优势,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

读懂明朝,尽在十三陵,但明文化在昌平并不只有十三陵。居庸关、永安城、巩华城、朝宗桥,都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记忆。居庸关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作为从北进入北京的门户,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而大众略感陌生的永安城,就在今天的昌平城区内。永安城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历经明清多次扩建,历史上曾承担着护卫明陵、节控京畿、驻跸皇亲等职能。永安城的轮廓和街巷格局,如今依然清晰、完整地保存在现代城市中。

本次论坛特别设计了LOGO,经由明史专家毛佩琦审核,堪称专业与审美的融合。LOGO形似一方红底阴刻的印章,以“明”字篆体结合十三陵石像生之“象”变形,彰显明文化论坛的历史厚重感,并寓意“时代的印记”。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将从空间和活动两个维度,打造“永不落幕的论坛”。举办场地在论坛结束后,一层空间将“变身”为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集文创中心、中转中心、集散中心、服务中心等功能于一身,并将在未来持续举办明文化论坛、明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引入文物展览、文艺演出等;二层空间将打造明文化研学课堂、专家工作室、活动体验等功能空间。

2022明文化论坛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员会、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宣传部、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十三陵镇政府、昌平文旅集团承办,并得到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北京市博物馆学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