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女队成员在颁奖仪式上与冠军奖杯合影留念
中国乒乓球男、女队在成都第22次捧起斯韦思林杯和考比伦杯,成都世乒赛团体赛在各方赞扬声中落下帷幕,同时也给国际乒联大家庭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际乒联主席佩特拉·索林表示,这届世乒赛团体赛办赛已经达到了国际乒联的天花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组委会试图在所有方面都尽善尽美、每一个细节都竭尽全力。也许正是因为有大量的内部细节工作,本次赛事才能有如此出色的外部体现。”
在成都世乒赛团体赛结束前,国际乒联召开了执委会会议对本次赛事进行了总结回顾。佩特拉·索林表示:“当我从瑞典长途跋涉来到成都在机场落地的那一刻起,看到乒乓球赛事被置于和冬奥会、冬残奥会同样的高度,这表明了乒乓球在中国的重要性。所有的队伍、球员、教练员均给出了积极的回应,这是对我们最好的评价。球员和教练员们都很开心,国际乒联感到十分欣慰。非常感谢中国奥委会、中国乒协、成都世乒赛团体赛组委会,我们创造了历史性的时刻!”
成都世乒赛给了年轻队员一个机会
张雷
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
记者:张指导,你对成都举办这次世乒赛有怎样的一个评价呢?
张雷:首先是在疫情期间,能够举办是很不容易的。自北京冬奥运会结束以后,中国就没有举办过大型的国际性赛事。成都肯定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能让赛事有序开展,在组织接待工作上也比较顺畅;同时,在宣传报道上也有很高的点击率和收视率。我认为还是非常好的一次比赛。
记者:我们也知道这次中国男队夺冠的阵容中马龙和王楚钦两位队员都来自北京队,您作为北京队的教练对他们在这次比赛中的发挥有何评价?
张雷:王楚钦是作为我们北京队这几年后备力量的培养。在国际比赛当中,王楚钦表现得还是不错,这次给了一个机会。通过世乒赛看看年轻队员在今后的发展上是否有潜力,把我们国家队一些年轻队员推上来,积累大赛经验。其主要目的是为备战巴黎奥运会,包括以后中国乒乓球队的发展。
马龙作为一个老队员,在国家队担负的责任不一样,在这里面体现的就是一个榜样力量,给大家起一个定心丸的作用。王楚钦我们早几年已经开始在重点培养,这几年我们在他的发展上也跟国家队及时沟通。中国乒乓球队现在需要新人出现,而不是老运动员一直在场上打。尤其马龙打了这么多届世乒赛,所以中国乒乓球队需要新人来顶替,国家队这次世乒赛能用王楚钦我觉得是对他的一种认可,虽说他的能力还差了一些,但在比赛上拼劲儿还是有的,国家队能看中他也是有这个原因在的。我觉得无论各省市体育局还是各级协会还是要从青少年培养抓起,提高青少年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协会层面应该从社会面抓起,从社区包括学校、各培训机构,从中推广普及再选出一两个优秀的后备人才。在普及的过程中人员增多,机会增多,最后在选材的过程中也就会更有优势。
比赛打得很精彩,运动员也品味了成都
姚振绪
原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ITTF技术委员会主席、成都世乒赛技术顾问
记者:您对这次世乒赛有怎样的感受和评价?
姚振绪:因为疫情原因,成都能够成功举办这次比赛,本身就是对世界乒乓球运动最大的支持,也是对中国开展乒乓球运动最大的支持。所以,我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乒乓球运动的人,应该衷心地感谢成都成功组织了这一次世乒赛。虽然我没有到环内,但是从媒体的反映能看出,外国运动员在闭环内的生活、训练和比赛,总体看他们是非常愉快且出乎他们想象的,他们在环内可以行动自由、训练、比赛,甚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购物、逛街等,所以说这是出乎许多运动员预料之外的。比赛打得很精彩,他们也品味了成都。
记者:中国乒乓球队双双夺冠,您作为本次成都世乒赛的技术顾问,您是怎样看待这一次夺冠的?
姚振绪:这次比赛客观反映了当前世界乒乓球的最高水平。可以看出世界乒乓球运动水平在不断提高,也反映出了各个协会对乒乓球运动的重视,对年轻乒乓球运动员培养的重视。德国队在几个老牌名将没有参赛的情况下,能够夺得团体亚军,说明他们队伍在新老交替方面已经做得很完善,这对中国队既是挑战也是威胁,也对中国队敲响了警钟。通过世乒赛,我们中国乒坛需要对自己的队伍在技术打法、流派、训练等问题上增加一些思考。
成都世乒赛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主场优势
尹肖
原国家队男乒主教练、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教练
记者:您对本次成都世乒赛团体赛的感受和评价是怎么样的?
尹肖:首先,祝贺中国乒乓球男、女队双双取得第56届世乒赛团体赛冠军,女子是五连冠、男子是十连冠,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乒乓球全体将士奋力拼搏的大无畏精神,而取得这一优异成绩也离不开老一辈几代乒乓人创下的乒乓文化传统,更离不开全国广大球迷的支持鼓励。这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保持得最长的一次,有这样的传承和成绩是很来之不易的。
其次,这次举办成功也与当地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和支持,和每一位参与到世乒赛之中的工作人员密不可分,充分展现了我们的主场优势,在此我郑重地感谢他们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世乒赛。
第三点要谈到的是,这一次能获得冠军是极其不易的。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他们队伍中的年轻队员也在逐步成长,也都已经更新换代了全新的阵容,基本完成了新老交替。
记者:您对于四川乒乓球的发展有怎样的一个看法?
尹肖:四川省是老牌的乒乓球强省,也出了很多乒乓球优秀运动员,也有不少世界冠军。
因为乒乓球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周期性很长的项目,想要培养一个乒乓球人才也需要8-10年的时间。所以,四川乒乓球未来的发展首先还是要从基础建设出发,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乒乓进校园活动,拓宽乒乓球在青少年之中的普及率,全覆盖地培养;在开展校园乒乓球培训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青少和幼儿比赛。而培养过程的重中之重是需要花大力气选苗,无论省队还是校园乒乓球队都应该重视优秀人才的保护和培养,防止在培养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人才流失,要建立一些激励政策对人才进行保留维护。四川乒乓球未来的发展也必定需要持之以恒地从“校园乒乓”“教练员培养”和“选苗”三个方面抓起。(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浩 文/图)
相关新闻
难说再见 世乒赛团体赛落幕 志愿者齐唱《成都》
运动员点赞
“虽然已经过去两天了,但激动之情还是溢于言表,落幕之夜的精彩瞬间令人动容。”10月9日晚,成都世乒赛团体赛男团决赛举行,市民桂峰到现场观看了比赛。时至今日,他仍然对当晚的氛围难以忘怀,还会时不时掏出当时录下的视频回味,“气氛很燃,同时也让人很感动,尤其是志愿者演唱的《成都》响起时,让人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当晚,随着中国队再次夺得男团冠军,历时10天的成都世乒赛团体赛正式落下帷幕。在组委会特别组织的告别晚会上,古典舞《蓉城印象》、竹笛演奏《成都》等一个个精彩节目接连上演,现场一片沸腾。
“你好,我是陈蓉,我是成都世乒赛团体赛数百名志愿者中的一员……”突然,随着片头旁白响起,一个由成都世乒赛团体赛志愿者演唱的《成都》MV出现在大屏幕上,现场也逐渐安静下来。画面里,志愿者们有的忙着搬运器材物资、张贴赛事资料,有的在进行升旗训练、引导接送班车,大家在场馆里近半个月的生活和工作在MV里得以回顾,对参与人员的依依不舍和美好祝愿透过视频得以展现。
“虽然早就知道,今夜之后大家都将各奔东西,但看到画面最后一个个挥手告别的镜头时,还是难以控制自己,忍不住想流泪。”成都世乒赛团体赛志愿者于可颖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她在这里结识了很多人,希望明年也可以参与到成都大运会的志愿服务中去,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和大赛难说再见的还有运动员和教练员。匈牙利乒乓球运动员莱奥妮表示,在此次大赛中,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她们这次的行程才会如此舒适愉快,感谢成都。孙颖莎的主管教练邱贻可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这次赛事的吃、住、行、场馆、训练、比赛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都太好了,要是以后多在成都办几次比赛就更好了!
不舍同样在媒体工作人员间上演。10月9日晚上11点,媒体工作间忙成一片,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媒体人在这里争分夺秒完成最后的宣传报道后,开始整理器材、收拾行李,也有的人在拍照留念、相互聊天,交流着相遇的缘分与不舍。“过去十天里,大家在这里相识,在并肩作战中完成了各种宣传报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裴晗表示。(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周滎鸿 图据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