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滚动新闻 > 

聚焦山水人城和谐相融 成都奋力书写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答卷

发布时间: 2022-06-0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尤紫璇  | 责任编辑: 尤紫璇

【编者按】

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近年来,成都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致力于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聚力促进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踔厉奋发,不断推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多实践成果,努力答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答卷。

即日起,本网将推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系列报道,以期从山水相融、人城境业的维度,洞悉成都创新求变、高位谋变、开拓巨变的过程,全面展示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亮点、看点,展现公园城市建设成果给成都人民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幸福的美好新生活。

傍晚时分的青龙湖湿地公园

 

【综述篇】

聚焦山水人城和谐相融   成都奋力书写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答卷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1200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李白描绘出了全域成都的山川之壮美,寄予了景城相融、人城和谐的美好期许。

1200多年后的今天,成都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先行先试,一个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更加突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由理想不断变为现实。如今,成都肩负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正不断推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内涵式进阶。

518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正式对外发布。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为引领,着力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着力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着力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着力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实现“人城境业”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愿景。

服务“人”建好“城”

营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场景

人民城市人民建,将“城市的核心是人”作为公园城市理念的价值取向,才能切实提升市民们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让城市更加宜居、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成都,作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承载着2100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2022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园城市”是高频词,共出现了13次。

围绕服务“人”、建好“城”,成都积极围绕建设城市践行“两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将生态价值努力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探索一座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据悉,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将持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发展潜力,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充分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率先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全面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

而且,成都还将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人尽其才的就业创业机会,把城市发展成果具化为人民美好体验,使人在城市中实现价值、城市因人而更加繁荣,率先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实现“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城市治理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成都建设公园城市,要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全面提升安全韧性水平和抵御冲击能力,使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率先探索符合超大特大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

此外,在努力答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时代答卷中,成都深刻认识示范区建设的战略考量和时代使命,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和任务要求,努力把示范区建设的美好蓝图转化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

如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公园城市研究中心在成都挂牌成立,为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规划的前瞻研究筑牢专业团队力量。去年12月,“天府永兴实验室”在成都科学城揭牌成立,将聚焦零碳能源、资源碳中和、地热能及固碳三大研究方向,助力成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都科学城还汇聚了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54个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成都超算中心等11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以及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锦门一隅

以绿为底美化“境”

构建花重锦官的城市绿态

按照《总体方案》内容,成都将着力厚植绿色生态本底、 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列为四个“着力”之首,这也表明了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基础还是着眼于“绿色生态”。

据悉,成都将构建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格局,完善“一山连两翼”空间总体布局。建立蓝绿交织公园体系,依托龙门山、龙泉山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依托岷江、沱江建设城市生态蓝网系统。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保育秀美山林,建设美丽河湖,守护动物栖息家园。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发展生态产品精深加工和生态旅游开发等产业。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等。

成都地理位置优越,龙泉山、龙门山成为成都东西两道天然的屏障。自2017年成都首次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发展战略以来,成都从“两山夹一城” 的逼仄,升级为"一山连两翼"的开阔。依托龙门山、龙泉山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依托岷江、沱江建设城市生态蓝网系统,突出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构筑人与自然之间唇齿相依的一体性关系。

“窗含西岭千秋雪”“花重锦官城”,1000多年前的杜甫在成都写下这两句诗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些经诗意美化过的景色,会在千年后成为人们集体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

近年来,成都通过优化城市设计,打造了“青龙湖公园”“桂溪公园”“龙泉山丹景台”等城市公园,传承“花重锦官城”的绝美意象;通过控制建筑体量和高度,塑造天际线和观山观水景观视域廊道,打造“雪山下的城市”。不少市民表示:“如今的成都,早已重现了杜甫笔下的诗意景象。”

在未来五年,成都还计划每年建设“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0条,至2025年累计建成各级绿道超1万公里。2021年底,成都环城生态公园一级绿道——100公里的成都绕城绿道全线贯通。全民共享的城市环状生态景观带,让公园城市的“大战略”变成了每个市民可感可及的“小幸福”。

绿色低碳发展环境

不断推动提升“业”的能级

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在创新探索中,成都深谙公园城市并非“公园”+“城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都需要全方位变革,既要体现人民性,又要突出生态优先,实现生态、生活和生产功能高度融合,促进天府文化和生态价值转化,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形态。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当前,成都产业已初步构建起“551”的现代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大关,千亿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入选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

为推进“建圈强链”工作,成都正在将聚力发展彰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引导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推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而且,为突出“市”的生产性,价值转化,形成特色示范片区,成都深入实施“绿道+”“公园+”“林盘+”策略,植入农商文旅体复合功能,发展“夜间经济”“周末经济”等新消费业态,并持续推动壮大优势产业、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充分就业相结合,让市场主体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

“如今,商业在公园里,公园在城市中,基本实现了公园、运动与商业间的零距离……”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依托公园的商业获得市场青睐,这种模式的发展也将改写成都商脉。

打造明月村、竹艺村等乡村振兴试点项目,植入商务会议、文化博览、民宿度假、创客基地等多样功能,实现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打造天府明珠公园、新川之心公园、鹿溪智谷等大型主题公园,植入新经济场景和民营经济文化IP,复合生态休闲、运动健身、文化体验、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多元功能,为广大市民和创新创业人群打造一个可进入、可参与、可交互、可居住的多元化、复合型城市生态中心。

绿道骑行已经成为这座城市居民日常的健康休闲方式


公园城市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形态,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将诗变成现实,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后的未来,一个充分彰显公园城市形态,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成熟定型的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公园城市定将距离我们越来越近。(尤紫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