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退役军人张大志:用智慧和汗水,唤醒沉睡的土地

发布时间: 2022-02-1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闫景臻

20多年来,退役军人张大志和他的团队用智慧和汗水,把沉睡的盐碱地改造成万亩良田,让千年未耕之地收获丰收的喜悦。

守住希望的田野

在张大志办公室里,有一张1998年全国抗洪抢险表彰大会上的合影。他是受表彰的个人中唯一的退役士兵。

1998年夏天,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那时,张大志已脱下军装8个月。看到洪魔在黑土地肆虐,广大战友奋不顾身抢险救灾时,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赶到嫩江抗洪一线,参与抢险救灾。

“嘴皮子都磨破了,好不容易才让我加入,毕竟那时候我已经退役8个月了”,张大志目光中的坚毅,让记者看到一个老兵的使命与担当。

连续25天奋战在大堤上,双脚溃烂仍不下火线,抗洪救灾结束后,张大志被表彰为“全国抗洪模范”,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当时,身为农村籍退役士兵的张大志,并不符合指令性安置条件。但因在抗洪抢险中表现突出,家乡松原市特事特办为其安置工作。当组织征求安置意向时,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前郭县达里巴乡农业站。

在许多人眼里,这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而张大志说:“抢险救灾,是我一个军人该做的,我不能拿这个经历当资本向组织伸手。我是农民出身,黑土地就是我的人生舞台,离开土地我心里不踏实。”

张大志最钟爱的颜色是绿色。他不仅爱军装的国防绿,也爱晕染在广袤天地间的田野绿。正是这种执念,促使他开启了另一段人生征程。他说:“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守住这块希望的田野,就像军人守护祖国的领土一样神圣。”

“黑土地是能长出‘金子’的”

2009年,为响应吉林省政府“轮岗创业”号召,张大志放弃安稳的工作,成立一家农业服务公司,走上创业之路。

“农业是阳光事业,金子般的事业,黑土地是能长出‘金子’的。”他给公司取名“金阳光三农服务有限公司”,依旧干着老本行。

乡亲们在这片土地上打拼了一辈子,为啥依旧不能摆脱贫困?这是张大志创业之初苦苦思索的问题。

“发展农业,科技是根本。”他积极向农技专家请教,学习更深层次的农业科技知识,深入田间地头给农户做指导。7年间,共服务农户2000余户,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000公顷以上,粮食增产250余万公斤,直接为农民增收300余万元。

终日奔波在田间地头,张大志一天能走20公里路,真正做到用脚步丈量土地。他指着自己稍显内八的腿笑着说:“我当兵时可是标准的身材,这些年走田埂硬是走成了‘罗圈腿’。”

谈起企业名字为什么有“服务”二字,张大志说:“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指导意义,我们就是要紧贴三农政策,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回馈家乡父老。”

经过不断努力,公司在松原市四县一区打响了名气。公司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不断引进农村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经常组织农技专家给当地农户进行免费的技术推广普及,让农业生产资料直接服务到田间。

“有地不能种就是浪费”

东经123°6’,北纬43°59’,松花江与嫩江在此交汇,冲积出美丽的松嫩平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查干湖,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松嫩平原上。

2018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查干湖,了解生态保护情况。他强调,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距离查干湖几公里的地方,就是张大志和他的团队保护生态的“主战场”。

盐碱地的生态改良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松嫩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苏打盐碱地。在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部,有千余公顷的不毛之地,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之一。

望着千年未耕之地,张大志心里盘算,如果把这些土地改成良田,将会解决多少人的口粮问题?

2012年,他在这里流转了200公顷盐碱地,建设“查干新谷生态农场”。当地民间有句俗语:“盐碱卤水硝,谁种谁得蹽”。当张大志决定承包这片重度盐碱地时,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在“瞎折腾”。

头一年颗粒无收,赔了几十万。但张大志没有气馁,继续投入,结果还是赔。多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张大志知道,盐碱地改良之所以很难成功,就是因为见效周期太长,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他就是不信邪,和这片盐碱地杠上了,“有地不能种就是浪费”。

买地建房,修渠打井,铆在田间地头,凭借在农业站积累的盐碱地改良经验,与专家们一起反复试验。历经4年时间,张大志和他的团队摸索出了5S盐碱地“以肥压碱”土壤盐碱改良方法。

“根据本地的土壤实际,在肥料使用上,我们采用先改良、再修复的方式,提高土壤肥沃能力和微量元素供给能力。在盐碱严重地块采用以肥压碱、大水冲洗、养地培肥等方法,产出的水稻第一年就可以达到有机标准……”谈起盐碱地改良,张大志言语间透露着无尽的喜悦。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千年盐碱地的成功改良,让张大志声名大振。2016年,他被吉林省科技厅聘为盐碱地改良“科技特派员”。盐碱地经过综合改良,水稻当年亩产就达250公斤以上,既缩短了有机认证时间,又减少了盐碱地长期的高额投入。

可为了这个结果,张大志几乎倾家荡产,前期个人积累的700多万元全部投进去不说,还欠下300多万元外债。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查干湖镇女民兵华淑媛感慨地说,“大志把该交的学费都交了,后面的人都是免费上学。”在张大志的鼓励下,华淑媛不仅独立承包了450亩盐碱地,还建起家庭农场,同时发动100多位农民承包盐碱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退役军人臧克明最早跟随张大志研究盐碱地改良。创业单飞成功后,他也发挥辐射效应,深入田间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改良专家。

华淑媛和臧克明只是张大志众多学生中的代表。这些学生,又成为更多人的老师。他们把盐碱地改良的成功经验传播到一村又一村,一乡又一乡,一县又一县,盐碱地改良面积扩展到3万多公顷,为国家节省盐碱地改良资金数千万元。近年来,他们带领农民开创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合作社订单数从最初的150余公顷增加到目前的500多公顷,每公顷产量从刚开始的3500多公斤增长到现在的6000余公斤,2000余户农民因此受益,仅2020年就有300多户农民集中脱贫。(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