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滚动新闻 > 

合力谱写“双城记” 围绕五大共建领域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 2022-01-19 |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王琦

连线四川省、重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公交化运营的成渝高铁让两地人员流动更为便捷 新华社发

去年1月1日,重庆、成都两地同时发出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第一趟列车。如今,两地共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已有一年多。昨日,记者从成都国际铁路港获悉,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超4800列,占全国比例超30%,运输箱量超40万标箱,开行线路已可通达欧洲百余个城市。

“目前,中欧班列(成渝)已成为全国区域合作最广泛、运输最稳定的中欧班列。”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主任巴川江表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则指出,成渝“两港”深度融合,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个跨境班列的内陆开放极。

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和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工作要求,合力谱写“双城记”,去年12月17日至18日,成都市党政代表团前往重庆市考察学习交流。在成渝两市领导的见证下,重庆市与成都市签署了“1+5”合作协议。双方达成共识:把协议确定的事项落实好,持续推进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现代化国际都市取得新成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在四川、重庆召开两会之际,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本报联合重庆日报,连线四川省、重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请他们围绕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五大共建领域建言献策。本报特推出上下两篇报道,今日推出上篇。

关键词: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合力打造辐射全球的世界级机场群

过去一年,川渝合力推进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双核间高铁通行时间缩短至近1小时,形成4条高速大通道。

重庆市交通局局长许仁安:新的一年,重庆将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以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加快构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重庆将统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加快构建出海、出境大通道。

在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上,重庆将着力推动形成“市内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的机场格局,合力打造辐射全球的世界级机场群。今年将加快建设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提速推进新机场前期工作。同时,全力推进“米”字形高铁网建设,加快实现1小时成渝双核直连、3小时毗邻省会互通、6小时北上广深通达。今年将通车运营郑万高铁,启动建设渝西、渝宜高铁。

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陆港枢纽投资发展集团工程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佘金波:中欧班列(成渝)开行以来,成渝两地破除行政壁垒,建立政府及平台公司间常态化沟通和协调机制,重庆、成都、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三方联席机制,定期协调班列开行中的各项问题。

成渝两地加快建设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有利于畅通对外联系,带动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加快集聚,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位势能级,巩固重庆、成都门户枢纽地位,进一步发挥极核和“主干”引领带动作用,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作为一家立足于陆港枢纽建设的本地国有企业,成都陆港枢纽投资发展集团将充分借助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充分凸显国有资本引领作用,为成都国际铁路港的建设发展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

关键词: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围绕产业链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每天,成都经开区的汽车生产线上,来自重庆的零部件悉数登上一辆辆新车。与此同时,成都经开区生产的零部件也源源不断发往重庆。优化产业链协作和供应链配套,共同推动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成都与重庆,正双向奔赴,共谱新章。

四川省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师陈昊:关于双方应如何协同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加强成渝两地制造业合作、提高工业工艺技术等方面着力。成渝两地制造业各有特色、各有优势,比如重庆的汽车、造船等行业具有很大优势,成都的汽车行业也有雄厚基础。双方可在这些领域研究国际国内制造业的特点、规律,构建新的产业分布和合作关系,实现“有上游、有下游”的合作方式。

高质量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工艺技术。应整合两地研究机构和大学,整合研发实力,实现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最好能通过两地企业、研发机构,建立制造工艺开发的创新中心,共同提高两地工艺技术水平,从而建设一批智慧工厂、数字化车间等,把技术提高上来。

重庆市人大代表、渝北区委书记于会文:重庆制造业发达,而四川大院大所较多,科研实力雄厚。去年,重庆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意见》。两地可相互学习,锻长板补短板,一起将先进制造业做强做大。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两地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窗口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助于两地产业链协同、产业政策协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当务之急是要围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从而补链、延链、强链。

关键词: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在普惠金融领域帮助降本增效

去年底,《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出台,明确提出2025年四川要建成西部金融科技发展高地。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环节,正式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并入高位突破“快车道”。

四川省政协委员、西南财经大学微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张晓玫:这对我们四川的金融科技行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利好,金融科技的目的是帮助金融机构降本增效。既然是帮助降本增效,那么最适合的实际上是在普惠金融领域,我们四川有普惠金融最好的场景,比如说农村金融,成都有非常好的消费金融场景,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和基础。

未来2025年,我觉得建成金融科技发展高地完全没有问题。去年,四川省金融科技协会还和重庆的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以及天府新区管委会签署了三方协议,未来将加强跟重庆两地人才合作技术研发标准的制定,特别是在一些前沿的领域和标准互认方面,会深入探讨相关的合作细节和合作要点。

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富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祥:重庆、四川在金融领域各有优势。重庆、四川要发挥各自优势,补齐短板,高质量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同时,重庆、四川两地要进一步加大市场准入力度,互设更多的金融机构,共享政策红利,共同防范风险。重庆应加快金融资源整合,发挥乘数效应,助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重庆日报记者 王亚同 向菊梅 成都日报记者 赵一 李霞 白洋)

相关新闻

代表委员热议“成德眉资同城化” 

发挥区位优势 打造同城化发展支撑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实施,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得到正式批复,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驶入快车道。如何抓住“先手棋”机遇?在今年的省两会上,“成德眉资同城化”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省人大代表、成都市青白江区委书记池勇:

利用国际班列优势

提供同城化交流便捷渠道

聚焦同城化发展,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更好发展?“同城化,新未来。”省人大代表、成都市青白江区委书记池勇表示,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以及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为各地带来了更多机遇,要发挥好区域优势资源,积极参与和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

“‘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这不仅是青白江的总体定位,更是其发展优势。我们将以此推动同城化发展,共建都市圈。”池勇表示,将继续充分发挥综保区、自贸试验区、大港区、国家经开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区位优势,发挥国际班列畅通道、促贸易、聚产业作用,为同城化交流提供更便捷的渠道。

池勇认为,应该利用中欧班列保障德眉资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走出去、引进来。持续拓展12条国际铁路和铁海联运通道;东向合作推动多式联运体系建设,依托沿江班列和长江航运打造铁水联运国际物流通道;南向共同开行中老国际跨境班列,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组织中心;西向北向深化中欧班列成渝合作,争做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排头兵。

积极转化优势,拉近地域距离。池勇建议,提升省口岸物流办的能级,以便更好统筹和服务全省供应链的发展,并且以铁路港经开区为基础,完善运输服务,更好地推进成德临港经济带建设。

省政协常委、资阳市政协主席陈莉萍:

强化统筹布局

助力成资毗邻地区融合发展

实现成资同城化率先突破是省委、省政府交给资阳的重大政治任务,它的重要示范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如何实现成资同城化率先突破,省政协常委、资阳市政协主席陈莉萍有着诸多思考。在她看来,成资毗邻地区的融合发展,是打造同城化发展若干支撑点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成都市政协和资阳市政协多次开展同题调研,形成了推动成资同城化发展的工作合力。”陈莉萍分析,多重战略机遇的叠加,为成资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政策红利,让成资毗邻地区从曾经的“偏远地带”变为现在的“示范前沿”。但在规划统筹、产业项目、要素保障等方面的现实困难还是存在的。

对此她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布局,在规划上“一盘棋”。在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全面执行“成都标准”,着力把简阳、雁江、乐至交界地带打造为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典范。同时,探索省政府和成资两市在年度用地指标中单列用于毗邻地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将“成都政策”覆盖成资毗邻地区,以市场化手段引入成都市国有平台公司、民营企业参与交界地带规划建设,共享“成都资源”“成都平台”。同时,她还建议,打破行政界限,跨区建园,建议成资两市联合成立“成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管理委员会”,实现对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工作的统一领导和规划。

陈莉萍表示,今年,资阳市政协将主动加强协同联动,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城牵引,在助力“融通”“融城”“融产”“融合”,构建外畅内联通勤圈、错位协同产业圈、区域发展共同体等方面,从实施“双碳”战略、节约土地资源、发展新能源汽车、壮大天然气产业等方面着力,积极建言献策。(记者 李霞 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