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政务信息 > 

【民族团结党旗红综述】行走青海四川: 党建引领基层更有力 民族团结党旗分外红!

发布时间: 2020-11-2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胡俊 | 责任编辑: 胡俊

中国网北京11月20日讯(记者胡俊)在三江源头,今年九月,36岁的叶西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完成了两年在青海玉树基层干部学院的学习,顺利毕业,又能将所学的知识为村里更好地服务了。这些年,叶西去了很多大城市,学习了不少经验,他期待着家乡的建设越来越好。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俯瞰。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在祁连深处,即将退休的基层民警高尖措、协警马秀兰夫妇,放弃城市的安逸生活,又回到两人相识的地方——青海省最北端的一个乡:祁连县央隆乡,此前他们已经服务基层36年。如今,他们打算永远留在这里,继续服务当地群众。

在川西高原,90后藏族姑娘拉珍静默地走过十八军窑洞群遗址,大学毕业后,拉珍回到家乡甘孜当起了解说员,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讲述发生在甘孜的红色故事。如今的她,依旧热情不减,讲述伟大历史、传承红色文化,积极进步是她青春的底色。

人民网记者高媛在高原农业区采访当地群众。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在金沙江畔,一座现代化的高原农业园区正在成型。火红的西红柿、翠绿的黄瓜、香甜的草莓,石渠县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里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正源源不断地丰富着当地百姓的餐桌,石渠县县委书记袁明光正积极谋划当地未来的发展……

近日,“民族团结党旗红”网络主题活动深入青海、四川两省民族地区,围绕民族团结、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等方面内容,采编记者们深入民族地区,登上高原,实地探访,用文字和镜头书写记录了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共谋发展、团结进步、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为传播青海、四川民族地区群众的热切期待和讲述扎根基层的党员干部精神风貌做了大量翔实报道,发出了真实声音,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

大雨中,“民族团结党旗红”采访组翻山越岭前往祁连山深处实地采访。中国网记者李颖 摄

从地理纬度上看,从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州到四川西北角的甘孜州石渠县,从青海的“南大门”玉树州再到青海的“北大门”祁连县,在中国第一阶梯横断山脉上,这里分布着青藏高原、祁连山脉、昆仑山脉、三江源头、川西高原……是典型的“高”“大”“稀”地区,海拔高、面积大、人口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成为这片区域的靓丽底色,当前,青海、四川两省有3处国家公园试点,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真达乡村民跳起传统舞蹈“真达锅庄舞”。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从社会层面上看,青海、四川民族地区,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共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缩影。青海有5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90万人,占总人口的47.7%;四川是多民族大省,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在四川,全省始终把民族工作作为全局性工作来抓。

“民族团结党旗红”采访组在青海海东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采访村妇联主席马晓兰。新华网记者 潘彬彬摄

面对这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历史现实因素,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如何平衡?基层党建和民族团结如何统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如何衔接?等等,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小情,无不体现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关注,如何让民族地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是一代代基层党员干部的心头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记者在青海、四川民族地区的见闻,入眼入心,感同身受,深刻认识到当地群众团结奋进的家国情怀、当地基层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青海玉树基层干部学院内,即将毕业的藏族干部学员向全国网友发出邀请,欢迎远方的客人到玉树。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在青海玉树州,灾后十年重建让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央视网记者刘亮在《共产党就像个红太阳 照到哪里哪里亮》报道中写道:“该学院负责人李玉兰介绍,灾后重建点点滴滴让玉树当地老百姓怀着一种感恩的心,近几年精准扶贫,让当地人民收入不断提升,幸福感越来越强。”中国网记者胡俊、李颖在《从基层干部培养看青海玉树基层党建的“变”和“新”》中指出,玉树灾后同全国各省市建立起兄弟般的友谊,也会像玉树人民保护三江源那样,一江“清水”向东流,源源不断,历久弥新。

俯瞰吉绒隆沟易地扶贫安置点,学校、医院离安置点只有几百米。央视网记者刘亮 摄

在四川甘孜县,“易地搬迁”政策让当地群众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新华网记者于杨在《甘孜易地安置“挪穷窝” 摆脱贫困让居民搬得出稳得住》中写道:“吉绒隆沟易地扶贫安置点距离甘孜县城的学校、医院仅几百米。这里的151户,591位居民在2018年完成了搬迁安置工作。在此之前,他们大多住在离县区七八十公里的地区,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很多贫困户被困在山上放牧为生。”

中国网记者秦金月、人民网记者吴兆飞、央视网记者程祥等在四川凉山州冕宁县彝海结盟纪念馆群采“彝海结盟”见证人沙马尔各的孙子沙玛依姑。中国网记者郑亮 摄

在四川凉山州,人民网记者吴兆飞采访了解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后,在《科技赋能 大山深处结出“致富果”》写道:“目前,产业园已成功申报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拉开了越西苹果走向全国市场的序幕,未来广东地区乃至全国市场都可以品尝到香甜味美的‘科技果’。”中国网记者郑亮在《四川越西脱贫群众 :跳起达体舞感恩新生活》真实描述了当地群众的热情生活:“在感恩社区的文化广场,搬迁后的群众跳起欢快的达体舞,歌颂新生活。”

在青海黄南州,新华网记者王志艳、潘彬彬采访到曲库乎乡多哇村老党员卓么加。他们在《青海黄南:“指尖上”的智慧党建促基层治理精细化》一文中写道:“卓么加1983年入党,回忆起几十年的变化他十分感慨:‘国家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现在的基层党支部相比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员们都是有知识的,党的各项政策都向群众宣传的很及时、很好,他们在乡村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青海海北州,人民网记者于凯、皇甫万里用镜头记录下大美青海的精彩瞬间。《金秋美景卓尔山》组图记录下祁连县卓尔山·阿咪东索旅游区的金秋美景:“平均海拔2930米,占地约603亩,位于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境内,地处祁连山中段,民族团结祥和塔、西夏峰燧、情人崖、天境之眼、阿咪东索、天兵崖等景观,既有温润秀美,又有巍峨雄浑,雪山、草地、峡谷、河流、丹霞地貌尽收眼底,让人流连忘返。”

“民族团结党旗红”采访组在四川甘孜州甘孜县采访易地搬迁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一条条新闻报道,通过网络传播到祖国大江南北,“民族团结党旗红”里的一个个动人故事、一个个鲜活案例,一时间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网友“家里有位小棉袄”说:“我感动得痛哭流涕”。网友“雪山海豚”说:“不忘初心,说到做到。”在青海玉树,玉树基层干部学院的李玉兰接受采访后,对记者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及时高效的新闻报道表示真诚感谢,她说,你们不顾旅途劳顿、高原缺氧,佳作频出,各个精雕细琢,用心用情,很是佩服,也很感动。感谢你们对高原的理解,感谢你们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理解……三江源永远欢迎你们!

在青海省最北端的祁连县央隆派出所,中国网记者胡俊和基层民警高尖措(左)依依不舍、握手话别。中国网记者李颖 摄

在记者们的报道里,有藏族阿姆的促膝长谈,援藏干部的真情流露,时代楷模的精神共鸣,90后姑娘的人生选择……都表达了当地群众浓厚的家国情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他们真诚的感谢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帮扶,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无比自豪。网友们通过记者们的文字、镜头,可以直观感受到当地干群的紧密关系,援藏干部的无怨青春。网友“老男孩不老”评论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网友“夏未未央”说,“祖国强大!民族复兴!祖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点赞!”等等,表达了网友们的真切情感和美好祝愿。

在四川甘孜县易地搬迁安置点,迷峰、友呷拉姆夫妇在自家的新房前。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民族团结党旗红”网络主题活动,用真实案例,用真切声音,用真心故事打动人心,更温暖人心,我们可以看到、听到、认识到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长久以来的热切关注,帮扶支持,更能直观了解到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民族团结党旗红”更是一个窗口、一扇窗户,是我们了解青海、四川民族地区,甚至全国民族地区发展现状的一次共鸣、一次展望。记者们像是一个探路者,希望通过文字和镜头的力量,为更多想要探索、想要了解、想要记录的人们掀开一角,增进民族团结一家亲情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更多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争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人民网记者于凯(左)、皇甫万里对大美青海的生态保护赞不绝口,用镜头定格下精美瞬间。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金秋的季节,天蓝云淡水清,希望这些点滴故事,这些采访对象,这些新闻作品,将会如同雪域高原远处的微芒,继续激励来者,更启迪后人。基层以党建引领,群众热情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也将越来越现代化。期待并憧憬着美好未来,也更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是当地群众告诉人们的朴实道理。山高路远,未来可期,“民族团结党旗红”网络主题活动不是终点,更多声音、更多故事正在被挖掘和创造,奋进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