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退役军人尚晓东:科研老兵“破壁”人生

发布时间: 2024-02-2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闫景臻

服役26年,他为部队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转身科研,他数次“破壁”挑战自我;投身深蓝,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他一刻不敢懈怠。

image.png

1978年,尚晓东高中毕业,成为工厂车间学徒。听说高中同学考上了大学,他不甘心与车床相伴,“他能考上,我也能。”然而高考并非容易事,尚晓东回忆:“那个时候没有复习资料,我连三角函数、平面几何都不知道。”

连续参加高考两年,1979年,17岁的尚晓东考入太原理工大学(原太原工学院),就读物理基础部物理师资班。1983年,大学毕业的尚晓东被分配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指挥学院(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校)担任教员。

进入部队前3个月,军训是尚晓东的必修课。齐步走、正步走、敬礼……尚晓东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至今日,他依然坚持着规律作息的习惯。

如何上好一堂课,是尚晓东面对的另一场挑战。为了让复杂的物理知识简单化,尚晓东用打靶来讲解动量守恒原理,“比起抽象理论,手枪、步枪和大炮是军人们最熟悉的案例。”

1994年,尚晓东考入天津大学力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后来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又前往美国成为博士后。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尚晓东毅然回国。“不出国不知道爱国。”尚晓东感受到:“只有当我们足够强大,才能够守护国家的安全。”

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他把爱国写入了科研人生。尚晓东说:“在国外做得再好,那也是别人的成果。”2005年,尚晓东进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当时,国内对物理海洋现象依然停留在描述层面,物理海洋研究远远落后于大气科学和流体力学研究。他说:“我想把流体力学的最新成果直接应用到物理海洋研究。”从打破自己人生壁垒开始,尚晓东也打通了物理海洋研究的藩篱,在国内率先开始海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的研究。

43岁再次跨入新行业,尚晓东一头扎进了大海。当初,海洋观测仪器一直被国外垄断,尚晓东带着团队研制出了国际上响应时间最快的“海洋探测快速温度传感器”,响应时间为7毫秒,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一举打破了被国外长期垄断、卡脖子的高科技产品的封锁,此外还研制出国际上首个“水下热通量观测系统”,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贡献,并作为负责人之一,建成我国首个深海多学科观测系统。

2010年,“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载着50多名科研人员,执行2010年度南海多学科综合航次考察任务。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放共享航次的“首航”,尚晓东作为首席科学家,实施本次科学考察。“我出海了。”尚晓东设置完邮件自动回复后,便潇洒出海。在海上没有涌入的消息,没有琐碎的事务,“如果没有短波收音机,我们甚至不知道国内外发生的变化。”尚晓东说,他把问题放进脑袋,在海上琢磨起来,无数次的灵光一闪,成为推动他科研成果的“临门一脚”。

如今,已到退休年龄的尚晓东却放不下科研,依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他说:“就是闲不住,还想为国家再做些什么。”对尚晓东来说,海洋没有尽头,科研也不会穷尽,“面对浩瀚的大海,人类太渺小了,我们一定要敬畏自然,去探索和利用海洋。”(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