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陕西旬阳:乡村振兴的“枣动力”

发布时间: 2024-02-0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村月 | 责任编辑: 葛蕾

旬阳市有“中国拐枣之乡”的美誉,全市拐枣种植面积达40万亩。漫山遍野的拐枣树成为了旬阳市的摇钱树。这里的每一棵拐枣,都承载着旬阳市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愿景,小小的拐枣铺就了旬阳市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共富之路。

一、旬阳文化的“枣动力”

拐枣的长寿文化基因

拐枣在旬阳县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拐枣是秦岭地理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在我国,关于拐枣的最早记录是《诗经·小雅》中“南山有枸”的诗句,据《辞源》解释:“枸即枳椇,南山谓之秦岭”。旬阳之所以成为拐枣的重要产地,也是因为其地处秦岭南麓,得益于秦岭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

拐枣,蕴含着深厚的长寿文化。历史记载,秦始皇在天下遍求长生之法,派出的方士来到“洵关”(今旬阳一带)发现很多百岁老人,问老人何以长寿,答曰:食用一种叫“枸”的山果。方士如获至宝,把旬关之枸(拐枣)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品尝后赐名万寿果。到了三国时代,长年征战的曹操患上了严重的风湿关节痛,神医华佗用拐枣酒治好了曹操的病痛,为了长期喝到拐枣酒,曹操命西城郡(今旬阳)太守在秦巴腹地大兴拐枣,从此,拐枣酿酒技法流传下来。如今,旬阳这片土地上,百年以上的拐枣树还有上百棵,其中位于白柳镇的“拐枣王”,已被列入旬阳古树保护名录。

拐枣的酒文化基因

拐枣,蕴含着深厚的酒文化。拐枣的种类包含红拐枣、绿拐枣、胖娃娃、白拐枣、瘦拐枣,关于拐枣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唐本草》,刊行于1590年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味甘、性平、无毒”,“其枝、叶,止呕逆,解酒毒,辟虫毒”。枳椇子是拐枣最早的名称,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其借酒功能。陆玑《疏义》云:“……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误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为水也”。《本草衍义补遗》中记有:“一男子年三十余,因饮酒发热,又兼房劳虚乏……必须鸡距子解其毒,遂煎药中加而服之,乃愈”。“千杯不醉枳椇子”的说法从此在民间广为流传。既能酿酒,也能解酒,这就是拐枣的酒文化。科学化验数据证明,拐枣富含18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和铁、磷、钙、铜等微量元素和一些生物碱,其中,最重要的指标“糖”的含量比其他地区高2-3个百分点,是酿酒、制醋、制糖和入药的上好原料。更加与众不同的是,旬阳地处中国最大的富硒带,拐枣天然富硒,养生功效更加明显。

拐枣的生态文化基因

旬阳拐枣是旬阳市第一个取得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也是第一个受到国家保护的地方特产,保护范围覆盖旬阳21个镇305个行政村,区域保护面积13.1万亩。

拐枣也是旬阳的一张生态名片,经历了从生态工程到富民工程的升华过程。这些年来,旬阳市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拐枣产业,推动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退耕还林项目向重点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把退耕还林项目建成长效脱贫产业。在新一轮退耕还林中,旬阳市累计退耕还拐枣5.92万亩,占退耕计划的75%。如今,退耕还林的生态工程变成了富民工程。

拐枣的生态价值体现在改善环境的功能上,拐枣是一种生长很快的植物,属于一种速生树种,常被用来搞绿化,树木高大,枝条开阔,叶片繁茂,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拐枣的生态价值还体现在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的转化方面。旬阳市白柳镇佛洞村,耸立着一棵千年树龄的拐枣树王,相传这棵拐枣树是先秦时期所种。村上还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对古树周边环境卫生进行清理。村民保护古树的生态意识,树立了生态保护的典范。


二、旬阳农业的“枣动力”

首位产业打造模式

旬阳县农村虽然一直保留着种植拐枣的传统,但仅限于农户自家酿制拐枣酒,无法形成产业。

2012年7月16日,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山林经济的意见》,拉开了拐枣产业化发展的序幕。紧接着,2015年5月2日,中央七套乡村大世界栏目组来旬彩排制作《山水旬阳》,向全国人民宣传推介旬阳拐枣。2015年8月13日,县政府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研究旬阳拐枣产业深度开发工作。

为把拐枣培育成特色主导产业,旬阳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了拐枣产业基地建设奖补办法,对从事拐枣种植的产业大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奖补。退耕农户除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外,市里免费提供苗木、肥料,对管护达标的,每年每亩拐枣补助100元管护费,连补3年。

为了推动拐枣产业快速发展,县财政每年筹资1000万元拐枣专项扶持资金,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拐枣产业的意见》《关于印发拐枣产业基地奖补暂行办法》《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贫奖补办法》等。旬阳县农林科技局也整合退耕还林、涉林项目向贫困村倾斜,种苗、化肥、农膜免费供应,为拐枣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2016年10月21日,县委县政府召开拐枣产业深度开发办公会,重点就产业发展、资金筹措、环境保障等事项进行专题研究,明确了今后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龙头企业培育为带动,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研发为核心,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协同推动基地规范化、市场品牌化、产品系列化“三化同步”,改造提升传统,推进精深加工,分类建好产品、商品、旅游纪念品和功能食品(药品),大力开拓市场,创建世界品牌。要分类建好产品、商品、旅游纪念品、功能食品(药品);把拐枣产业建成工农互动、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增收的长效产业,区域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

2023年1月,旬阳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拐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把拐枣作为旬阳富民强市的战略产业、乡村振兴的农业首位产业来抓。

从2012年到2023年,经过十一年的不懈奋斗,旬阳拐枣的产业主导地位不断提升,产业动能不断增强,产业联动效应不断放大,形成了旬阳拐枣独具特色的首位产业打造模式。

一体化产业链融合模式

旬阳拐枣的发展壮大得益于产业链的一体化、协同化。无论是传统的家庭种植,还是现代的规模化种植,旬阳人一直致力于打造拐枣产业链条。

旬阳市把拐枣(别名,枳椇子)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产业、乡村振兴的农业首位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构建了“建基地、强龙头、打品牌、促研发”的“产研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了拐枣产业就地加工、销售增值,让拐枣产业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在大健康产业链上,以拐枣为原料,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食品产业链上,以拐枣为原料,形成了拐枣醋、拐枣酒、拐枣饮料等食品深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之间互联共享、延链补链,形成了旬阳拐枣食品产业集群,实现拐枣的加工转化率为100%。

富硒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旬阳拐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富硒。这是旬阳拐枣产业多年发展的宝贵经验。这些年来,旬阳市依托拐枣形成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富硒拐枣产业集群,为实施乡村振兴筑基赋能。

目前,旬阳市已建成太极缘、金茂生态、天正酿造、康健生物等拐枣加工企业7家,生产拐枣饮料、拐枣酒、拐枣醋、拐枣汁、醒酒护肝系列等20多种产品,实现年销售产值6000万元以上。形成了功能性食品、饮品、保健品、美容产品、药品等系列产品,并且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富硒。

在旬阳段家河镇,全镇发展拐枣2.1万亩,构建了拐枣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形成了群众自发种植、大户承包经营、园区建设共赢的发展势头,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地理标志产品的国际化模式

旬阳拐枣的做大做强,树立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国际化典范。2016年,旬阳拐枣顺利通过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准予登记,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为全县21个镇305个行政村。从此,旬阳拐枣就成为了“国字号”。

2019年,旬阳市金寨镇谭家院社区电商站点创造了一个小小的销售奇迹,通过电商平台,该站点把从当地农户手中收购来的15万斤鲜拐枣销往了全国各地。该电商站点负责人梅伟决定,要把拐枣“卖到全国、卖出国门”。

像梅伟这样的电商达人,在旬阳还有很多,他们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拐枣,同时,还建设冷库等设施,确保“四季有果”,为拐枣走出国门做好了供应链准备。

还有旬阳市易鑫和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朱忠国。目前,他已经把拐枣推向韩国、日本、印度等国际市场。之所以能够打开国际市场,得益于他对拐枣的烘焙加工。这一加工技术使得拐枣能够适应国际运输,快速走出了国门。

标准化、规模化、高效化发展模式

2023年旬阳市主要在段家河镇文雅村和弥陀寺村实施《旬阳拐枣高产管理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示范推广项目主要是对拐枣园进行标准化管理,通过对拐枣园进行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升拐枣的产量与质量。

在城关镇晏坪村、红军镇红军村、小河镇两河关村、神河镇王义沟社区同样开展了拐枣提质增效工作,推动拐枣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共调运肥料200吨,石灰8吨,对5000亩拐枣园进行集中施肥、刷白管护。为了加强标准化作业,逐村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在培训中技术人员向农户详细介绍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要领,以及修剪后期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2023年,共集中培训了52场次,分户指导60余户,培训2500余人次,并发放《拐枣标准综合体》等各种技术资料3000余份。年底前还计划安装太阳能灭虫灯300个,配套器具300套,肥料500吨、石灰30吨,对全市拐枣重点村进行管护。

通过大范围的技术培训和物资投入,旬阳市拐枣产业管理逐步步入规范化、标准化,使拐枣产业由规模化走向高效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筑基赋能。

三、旬阳农民的“枣动力”

小小拐枣,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拐枣,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前拐枣两块钱一堆,如今每亩收入竟然上万元,这一切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在拐枣产业链上的持续发力。

旬阳市通过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坚持深耕拐枣产业,目前全市拐枣种植面积达40万亩,建成万亩镇21个、千亩村30个,2022年拐枣产量10.5万吨、占全国拐枣总产量的80%以上,促进7.3万农户稳定增收。预计旬阳市拐枣基地全部进入盛产期后,拐枣总产量可达30万吨,产值可达10亿元,仅此一项可增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致富产业。

针对贫困户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等问题,各级政府和乡村组织引导贫困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入股合作、雇工付酬”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转让、合作、入股等方式参与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促进贫困户深度融入产业发展。

在关口镇,拐枣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保障。据统计,关口镇种植拐枣2.6万亩,种植农户4500余户。2013年关口镇拐枣预计产量1万吨,产值3000万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实行保底价收购,确保果农户均增收5000元。未来几年,关口镇将继续加强拐枣基地管护,科学除草、施肥、剪枝、防虫、刷白,培育优良品种,让拐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成为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小小拐枣,带动农民创业

拐枣也是旬阳农民创业的起点。在拐枣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很多农民创业者。“拐枣王”王茂均就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位。

王茂均是旬阳土生土长的创业者,大学毕业后到南方工厂打工,一直干到企业总经理助理再到公司股东,赚到第一桶金之后,他想到了回乡创业,想要把小时候喜欢吃的拐枣变成一个富民的大产业。2014年回乡后,王茂均在龙头村租下供销社的地盘,创办了旬阳县金茂生态农业发展公司。这是陕西省内第一个获得了中国拐枣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很快,他就建成了年产100吨的拐枣原浆酒加工厂,同时建成了2600亩融合产业发展与休闲观光一体化发展的拐枣园。2018年10月,王茂均发展拐枣产业成绩突出,被评为助力脱贫攻坚优秀企业家,受到安康市政府表彰。

在拐枣品牌宣传方面,王茂均也做出了贡献。他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参加中秋特别节目《万家邀明月,一起盼中秋》的录制过程中大力宣传拐枣。同时,旬阳县委宣传部多次协调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乡村大世界》《绿色时空》《远方的家》等节目走进旬阳,持续宣传拐枣,让旬阳拐枣的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

2024年,将是拐枣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在“攀高逐新”的县域经济发展浪潮里,旬阳市全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利用有利条件、有为空间,将为拐枣产业的发展打开新空间、探索新路径、提升新境界,让拐枣产业成为旬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