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退役军人龚盛辉:文学攀登者的北斗之光

发布时间: 2024-01-2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闫景臻

1959年,龚盛辉出生在江永县夏层铺镇下甘棠村,1976年高中毕业后当民办教师,1978年2月入伍,1979年参加边境作战,1989年从野战部队调入国防科技大学工作,退休前是国防科技大学校报副编审。

image.png

说起自己走上文学之路的初衷,他仍旧记忆犹新:“十三岁时点着煤油灯读《闪闪的红星》,油耗完了,被母亲责骂。那时虽然肚子都吃不饱,但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心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一个喜欢文学的人要真诚地对待文学。”

作为部队的新闻工作者,他在职期间采写了数百万字的新闻、文学作品,出版了《铸剑》《决战崛起》等9部报告文学,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荣立二等功一次。由于他敢写大题材、高难度题材,大家称赞他是“硬汉军旅作家”。

2022年,他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北斗》,成功摘取号称文学领域“天花板大奖”的鲁迅文学奖。

龚盛辉退休时,正值北斗三号卫星导航全球系统开始组网发射,他抑制不住心中的激情,开启了艰辛的《中国北斗》创作之旅。中国北斗是目前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建设最难的航天科技大工程。《中国北斗》也是龚盛辉文学创作生涯中创作难度最大的作品。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参建单位多达数百家,参建人员十余万。为尽可能多地掌握创作素材,龚盛辉数十次外出采访,先后到十几家研制单位,访谈了近五十位专家。

2017年,为采访北斗卫星发射场气象中心主任,龚盛辉第一次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龚盛辉三次联系采访北斗三号总设计师杨长风,均因时间安排冲突落空,第四次联系时,杨长风说后天要去发射场组织卫星发射,争取在那里见个面,龚盛辉立刻搭乘航班追到西昌。

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经龚盛辉数番软磨硬缠,终于答应在西昌卫星发射场谈一个小时,龚盛辉第三次走进了西昌卫星发射场。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北斗三号卫星研制、发射的主力军,三位总指挥、总设计同意在发射场接受一小时访谈,龚盛辉高兴得立刻购买机票,第四次飞到了西昌。

龚盛辉“四进西昌”的故事传开后,北斗人都称他是“北斗专家忠实粉丝”。

经过近两年多的艰苦采访,龚盛辉积累了一千多万字的图文素材,为烹饪《中国北斗》这顿大餐准备了丰富、鲜美的“食材”。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历时26年,工程系统庞杂,若作品结构处理不好,很容易把读者引入“迷宫”、眼花缭乱。龚盛辉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吃透素材、条分缕析,给作品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线”即“时间线”,按北斗工程从酝酿到建成的顺序,逐个阶段展现北斗人的风采。“暗线”则是“自主创新”,这四个字是北斗精神的“核”。《中国北斗》通过这“一明一暗”两条线,把庞大、复杂的北斗工程建设故事条理清晰地呈现给大家。

2021年12月,《中国北斗》出版发行后得到了专家、读者的普遍认可,先后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六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成为2018年来全国唯一同时获得上述两个奖项的文学图书,被读者誉为“双黄蛋”。(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