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滚动新闻 > 

浅谈对遗址类地名文化的思考——以贾湖遗址为例 | 智观地名NO.028

发布时间: 2020-09-2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武艳芳 | 责任编辑: 胡俊

地名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文化,凝聚着当地民众的情感记忆,让人们可以“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文物同样扮演着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角色,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按照惯例,遗址常以最小的自然地理单元命名,例如填补新石器时代早期空白的裴李岗遗址,孕育华夏文明源头的仰韶遗址,展现母系氏族社会全盛时期的红山遗址,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圣地的良渚遗址,展现华夏第一王都气象的二里头遗址……一个个地名代表着一个个独特的文化类型,一处处遗址串联起中华的历史脉络,展现出一幅宏伟画卷。同样,距今9000-7500年的贾湖遗址也在上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传播这些遗址类地名文化,笔者以贾湖遗址为例有以下思考。

贾湖,一个地处中原腹地的普通村庄,但就在她朴素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段9000年前的辉煌历史。30多年前,她进入了考古工作者的视野,我们由此发现这里沉积了绚丽的华夏新石器文化——贾湖文化,而贾湖村也因此被世人铭记。贾湖村的命名由何而来?据考古报告记录,在一处湖泊西北岸边有一通清初所立追记明初的移民碑,其中提到贾湖村民的由来,即当贾姓先民自山西来此地定居时,已有这片湖泊的存在,故湖以人姓命名,村以湖命名,即称为“贾湖村”,贾湖遗址也由此得名,村内居民中贾姓至今仍占多数。一泓贾湖水,不仅孕育了九千年前的文化传奇,还滋养了世袭而居的代代居民。

贾湖遗址的主要遗存类型包括房址、灰坑、壕沟、陶窑、墓葬、瓮棺葬、兽坑、小坑及灶坑等,出土文物及标本6000余件,典型器物包括神奇的七音骨笛、最早的酿酒饮料、神秘的文字雏形,精致美观的绿松石饰物等。作为早期文化遗存,贾湖遗址连接了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的新石器文化关系,在研究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起源、农业起源、文字起源和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为我们了解淮河流域早期先民的生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贾湖,这一看似简单的地名不止承载了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还凝聚着当地居民的希冀向往。随着贾湖遗址保护利用举措的开展,贾湖的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实施贾湖清淤工程,建设古朴大气的青砖广场,铺设阡陌纵横的青砖道路,安装数量充足的路灯,栽植种类繁多的绿化树木,修建书香浓郁的文源书院,一桩桩改变都为展现贾湖村独特的文化内涵,打造古朴大气的村容村貌做出贡献。此外,村内强弱电全部实施入地工程,实现了宽带、有线全覆盖,全村用上了安全放心水,农户家家厕所水冲化,村内现代高品质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由此配备。贾湖村也摇身一变,成为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自然风光美的全新村庄,并在2018年获得市级美丽乡村的荣誉。贾湖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一方面源于遗址活化利用,另一方面源于村民对建设美丽家园的美好向往。此外,贾湖遗址保护利用过程中采取了积极多样的宣传手段,致力于向外推广这张金色的文化亮片,例如积极进行宣传推介,促成贾湖遗址于2016年载入部编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数次与省、市电视台合作,拍摄贾湖文化专题宣传片,提高贾湖遗址知名度;建设官网,开设微博微信官方账号,阅读量不断攀升;探索研学事业发展,接待各类研学旅行、科普教育、中华文化教育等活动百余起,并荣获 “全国乡村旅游行业青少年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等称号。不仅遗址知名度大大提高,贾湖的名号也变得更加响亮了,诸如贾湖大道、贾湖会馆、贾湖广场,以及海外出售的贾湖城啤酒,大到海外品牌和本地集团,小到服务设施,都乐于以贾湖命名,体现出贾湖这一地名强大的传播力,也进一步加深了与当地民众的情感联系。

从贾湖遗址这一示例不难看出,传播遗址类地名文化与推动遗址保护利用息息相关,当务之急是要做好遗址保护利用这篇文章。简要来说,可从四个方面考虑。

一是传承历史文脉,做好遗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只有做好遗址保护,才能保留地域的历史文化记忆,培养人们的家国情怀,让人们铭记历史的同时,记得住乡愁。遗址地可多争取保护工程和环境整治规划相关内容,为遗址保护提供切实保障。同时要倡导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开展遗产保护宣教活动、志愿讲解招募活动、成立志愿服务队等等,培养公众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对遗产保护的支持之心。

二是活化遗址利用,增强文化自信。遗址博物馆是集中展示历史文化内涵的窗口,考古遗址公园是集遗址保护、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于一身的综合体,二者均是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直观体现,要切实推动遗址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离不开遗址博物馆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应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此外,研学活动是发挥文博单位社会教育功能最直接的窗口,对于培养青少年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增强文化自信的不容忽视的力量,应打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高质量研学课程,保证研学课程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引发受众的思考与情感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对遗址的活化利用,既能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也有利于传播遗址类地名文化,打造当地文化地标。

三是创新宣传手段,讲好地名故事。地名具有地理标识作用,挖掘并传播地名所涵盖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打造地方特色名片。要积极适应网络媒体传播态势,传播形式多样化、接地气,大力提升遗址的知名度及引流能力。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当下热门推广平台,包括微博、微信等资讯平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及直播等新形式,由专业的团队负责运营,涵盖发布资讯、线上互动、视频制作等各方面工作。此外,文创产品能将文物遗址承载的文化之美更为具象地表达出来,特色产品也能为遗址宣传拓宽道路,应积极探索文创产品研发,多维跨界,充分利用资源禀赋。

四是推动文旅融合,优化营商环境。旅游涉及“吃、住、行、娱、购、游”六大要素,涵盖范围广,相关领域众多,而古迹遗址、博物馆等文化场所作为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最佳载体,无疑是旅游广度与文化深度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观光质量,也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开展遗址保护利用时,也可吸纳社会资本,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配套服务,畅通沟通渠道,加快资源流动,创新发展植入文化博览、民俗度假等业态的田园综合体,促进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推动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实现旅游治理全域覆盖。

地名是文化化石,积淀了最深沉、最为社会公认、与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文化共识,而文物遗址也是人文底蕴与厚重历史的载体,兼具文化遗产保护与地名文化传播双重特性,我们应加以传承保护弘扬,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作者:武艳芳,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阿岗寺遗址管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