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访脉之语研发总监胡为松:让中医脉诊穿越时空

发布时间: 2020-09-1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葛蕾 | 责任编辑: 葛蕾

中国网911日讯(记者 葛蕾)时值初秋,北京脉之语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胡为松走进中国网直播间,与网友分享作为一个“小”公司的大情怀。

北京脉之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脉之语”)创立于2018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互联网+脉诊”信息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针对“互联网+”中医无法远程切脉,中医远程医疗望闻问切“三缺一”的难题,脉之语创新研发了在线把脉智能硬件“脉动传真机”,让中医“相隔千里能号脉”。

胡为松说,自己是计算机专业,做大数据的,因缘际会认识了脉之语,被创始人李俊峰的“互联网+脉诊”的构想所吸引,加入脉之语,参与在线把脉项目的研发。短短的2年时间,脉之语从0到1,有了国内领先的“脉动传真机”。

脉动传真机——让“隔空诊脉”成为现实

古时有“悬丝诊脉”的传说,讲的是唐代名医孙思邈为唐太宗的长孙皇后行医,因“男女授受不亲”,故采用“悬丝诊脉”的方式来把脉。但这只是传说,从未得到证实。而“脉动传真机”不仅可以达到“悬丝诊脉”的效果,甚至还能“隔空诊脉”。胡为松介绍,脉之语创新研发的在线把脉智能硬件,基于脉象仿真与异地重建,用两款仪器实现“脉动传真”,让远程把脉、后世摸脉成为可能。

“脉动传真机”分为三个部分:“采脉”、“传脉”和“复脉”。“采脉”——“脉采仪”自动定位寸关尺、采用高质量传感器模拟老中医三个手指头切脉,进行精准的脉象数据采集;“脉复仪”是“复脉”,实现脉象仿真与异地重建,就像“把脉装进盒子里”;“传脉”——脉之语医生APP,将“脉采仪”采集到的信息传到云平台,供“脉复仪”下载和触觉再现。脉之语云平台可以对脉动大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

“互联网时代,中医大夫不能摸到异地患者的脉,这种诊疗是不完整的,甚至还会对中医的疗效和口碑造成损害,”胡为松说。“脉之语的的不同之处是:让中医‘相隔千里能号脉’。通过“采脉-传脉-复脉”这三个步骤,让医生能摸到异地患者的脉,让学生能摸到‘老师把过的脉’,还能让后代摸到今天医家的脉案。消除了脉诊的时空限制,延伸了医生的触觉感官。”

服贸会——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胡为松认为,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是我国国际服务贸易中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渗透至世界各地。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具有广阔的市场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2020年服贸会,我们看到了中医药服务展区热闹的场景,在‘中医药主题日启动仪式暨第五届海外华侨华人中医药大会’上,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对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的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提出了具体期望,我们很受鼓舞,将一如既往地发展‘互联网+’脉诊信息化,争取早日将我们的‘中医隔空手’应用到临床,早日将‘互联网+’脉案应用到教学,让远程把脉像打电话一样方便,帮助中医药服务“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胡为松说。

“后疫情时代”——脉之语的未来之路

胡为松介绍道,公司去年申报了《2020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中医脉象采集与远程复现的设备研发》,9月1日得到通知,脉之语幸运地进入了中医局基金支持名单。接下来脉之语将通过临床专家测试,提高和证明“远程把脉的准确度和实用性”。

此外,脉之语利用独有的“脉象仿真+触觉再现”技术,开发出“互联网+”有脉的远程会诊系统,可供互联网医院、医联体、远程会诊中心实施全新的“1+1轻会诊”,该模式可为全国95万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名医资源下沉问题。

胡为松说,今天的中医人无法摸到扁鹊、华佗等古人的脉案,脉之语却可以让后世摸到今天的脉。公司正在积极筹备为名老中医制作“动感医案”,开展互联网临床带教。无需改变名老中医看病方式,将富含图文、触觉信息的新一代脉案发布在“在线跟师”平台,将促进“中医活态传承”和“早跟师早临床”的教学应用。除了满足国内280所中医院校和中医专业的需要,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脉之语也会向162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互联网+脉诊”的教学和医疗服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胡为松带着普惠中医“互联网+脉诊”的大情怀,将会与脉之语一起,为“互联网+”中医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