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政务信息 > 

“中华原”地名见证悠久历史文脉 | 智观地名NO.021

发布时间: 2020-07-1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杨勇先 | 责任编辑: 胡俊

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汹涌澎湃。

5000年前,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逐渐形成,其族称为“华”。从此,“华”作为中国人的称呼从此流传下来。

“中华”一词,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若使游步于中华。”这里,“中华”主要指曹魏统治下的黄河中游一带。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由长孙无忌领衔撰文的《律疏》中,对“中华”一词释文如下:“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梯,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其意是,凡行政区划及文化制度属于中国的,都称为中华。

北宋《长安志》富平县条中有“中华原,县南三十里”之记载,明代《西安府志》及清代《富平县志》中都有关于“中华原”的记载。“原”在《说文》中释为起初和根本之意,同源。这就说明,古代这块地方很早就被称为“中华原”,意即中华之源,中华民族之源。

在“中华原”所在的关中大地上散落着许多以“华”字命名的山川地名,如:蓝田县的华胥镇、华胥氏陵和华胥氏所建立的古华胥国;秦人先祖少昊被黄帝赐封为守山神,所守华山、少华和华阴;三原县古为华池县,在荆山脚下有华王村;耀州在古代称为华原县,有漆沮合流的华原;富平县所处的位置就是今天的华朱乡,有秦代华阳公主与王剪成婚的所在地华阳原;北周闵帝元年(557年)在中华原置中华郡,等等。这些众多的发生在“中华原”乃至于关中大地上先祖活动和创业的、以“华”字命名的遗迹,绝对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恰好证明了“中华原”地名的真实可靠性。

近年来的考证证明,“中华原”正是黄帝荆山铸鼎之地,是黄帝建国之地。黄帝荆山铸鼎之后,大禹秉黄制,始铸九鼎,将中国划分为九州,实行九州一统的区域管理模式。此后,汉武帝祀鼎和武则天在此再造九鼎。历代在荆山建有铸鼎宫,清代康熙年间尚在,后毁于战乱。这一考证赋予“中华原”地名新的内涵。

历史长河中,随着人们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不同的地名。地名的产生,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体现了人们认知、意念以及地方特色的综合,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故事,内涵丰富,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地名因反映一定地域历史和文化而形成,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最古老、最活跃的时期,是历史文明发展的见证。地名是文化的传承。地名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是人类社会各种信息的载体,集聚了丰富的人类智慧,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和多方面的文化因素,凝结着历史、文化和传承,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识别、命名和用于交往的文化。地名文化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民族的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遗产。

“中华原”地名,根植于历史源流和社会生活变迁之中,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从而成为文化发展演变的见证,成为历史文化悠久、文明传承有序的见证和象征。从黄帝荆山铸鼎,实现国家统一,到汉武帝祀鼎和武则天再造九鼎,“中华原”地名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成为人们回忆历史的线索和载体。保护好“中华原”地名的稳定性,有助于保持文化及其要素的稳定性,保持民族的凝聚力,保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记忆。保持“中华原”地名的稳定性,就保留了中华民族记忆之根,保留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寻根之路,从而能够保留和增强人们心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中华原”地名中蕴含着黄帝文化和中华民族开创精神的信息,以及大量相关的自然、人文、历史等信息,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是重要的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遗产。探究“中华原”地名相关的故事、内涵和意义,是了解自然和社会生态、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增进对“中华原”的认知和理解,增强“文化记忆”和“乡愁”的重要途径。对“中华原”地名的解读和传播,会有助于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阐释和传播,有助于进一步培育华夏民族的凝聚力,形成关于家国乡关的重要记忆和浓厚的情感。

“中华原”地名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点燃了文明的星火,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养育了伟大的民族,鼓舞中华民族创造着震惊世界的奇迹。

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精神在奋进中弘扬。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我们应对“中华原”地名进行挖掘整理,通过举办高峰论坛、理论交流等形式,系统地研究“中华原”地名文化的传承,挖掘和诠释“中华原”地名内涵价值,促进“中华原”地名文化记忆和传承创新,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充分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作用。通过对“中华原”地名文化的深入研究与普及传承,促进国民文化修养与格局提升,全面提升国民的爱国精神、高尚品德及文化修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本文作者:杨勇先,陕西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发展战略组原副组长。

特别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发布,不代表本网看点或立场。

中国网《智观地名》栏目简介:

地名,是一方地域的文化记忆,也是了解一方水土的重要窗口。地名文化应成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牵引。我们用理性的声音回望传统,用睿智的见解讲述中国。聚焦地名文化,讲好地名故事,欢迎社会各界积极投稿、交流,携手规范地名管理,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地名文化。

63038c7b-3ea0-4f22-bfca-64b143e1004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