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政务信息 > 

艾君:追寻北京称谓变迁历史的轨迹 | 智观地名NO.023

发布时间: 2020-07-1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艾君 | 责任编辑: 胡俊

【“北京文化”讲座】上一讲我们主要探讨了“古老北京四合院历史文化”的话题。本期“北京文化”讲座,主讲人艾君与您一起追寻在不同朝代北京城称谓的来龙去脉。蓟城、燕都、涿郡、幽州、蓟州、范阳郡、燕京、南京、燕山府、汗八里、北平、北京……中都、南京、大都、顺天府、京师、京兆、首都……在北京三千多年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二十多个不同的称谓。从这些地名文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在朝代的交替、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中,所走过的一条漫长而沉重的历史轨迹,从而成为我们热爱北京、建设北京,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牵引。

“北京文化”讲座第六讲

追寻北京称谓变迁历史的轨迹

艾君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有名的《北风行》一诗中的诗句。人们不禁会问,诗中的“幽州”是指今日哪里呢?

在唐宋时期,有不少诗句中提起“幽州”。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张说的《幽州夜饮》、汪元量的《望江南·幽州九日》等。其实,唐宋时期的“幽州”,就是今日的北京一带。

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它是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在两汉、魏、晋、唐、宋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北京一带。

在历史的长河里,北京随着朝代的交替、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一些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譬如,蓟城、燕都、涿郡、幽州、蓟州、范阳郡、燕京、南京、燕山府、汗八里、北平、北京……以及中都、南京、大都、顺天府、京师、京兆、首都……等等。由此可见,其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

社会上经常有人说,“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其意思是说北京有一千年建都史,西安则有三千年。不过,我们也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文字表述,“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于是,有人也会常问,北京城的历史到底有多少年?

以下,让我们从北京名字的变迁,去追寻北京走过的历史轨迹——

燕都至今,北京走过三千多年历史

笔者在一些“公务员、事业编”等考试资料里,看到这样关于“北京文化”的考题——

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作为历代都城大概有多少年的历史?

A.800年,B.三千多年,C.300多年。其正确答案是“A.800年”。

再看考题: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它在不同朝代也有着不同的称谓,下面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_____。

 A.大都,B.中都,C.上都,D.南京。其正确答案是“C.上都”。

以上两题,基本考查了对北京悠久的历史和历代不同称谓的认识和熟知。考题二中的“上都”非北京称谓,上都原名开平,它是今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是成吉思汗即位的地方,与北京的历史没有关联。

北京,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如果从燕国的蓟城来算的话是三千多年历史,但奠定现代北京城市方位和版图的则是从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开始的。所以,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每个朝代对于北京也有不同的叫法,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古代,相传黄帝曾率本部落和炎帝部落在现在北京附近的琢鹿打败九黎部落,杀死了他们的酋长虽尤,并建立部邑。到了黄帝的第三代,额项曾到幽陵祭枢,幽陵或即北京地区最早的称谓,不过这些只是传说,缺少史料记载。

据史料记载,蓟国是今天北京地区最早形成的国家之一,也是殷商时期自然形成的小国,或系黄帝部落之后裔所建,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区北一带。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帝尧后代于蓟,封周宗室召公于北燕。据《礼记·乐记》记载,“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而《史记·周本纪》又记载,“武王褒封“帝尧之后于蓟”。蓟国都于蓟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广安门一带,到了春秋中期,约公元前7世纪被燕国所灭。

而燕国则是中国历史“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所灭。在燕国八百年历史中,曾建有五座都城。西周初年(即公元前1044年)封召公于燕地(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遗址),燕地为燕国始封地。到燕桓侯(公元前698-691 年)时,山戎不断南下侵扰,燕国被迫迁都临易(今河北雄县、容城一带)。在燕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4年)时,燕国请齐桓公打败山戎之后,至燕襄公元年(公元前657年),蓟城便成为燕国的国都。到了春秋晚期,北方戎狄各部又逐渐强大,迫使燕国又一次徙都到临易。“子之之乱”后,燕昭王(公元前311年)在易水高筑武阳城,是为燕下都,燕国都城形成了“三都”体制,即上都蓟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和下都武阳城。公元前279年齐国即墨守将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公元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公元前255年燕孝王去世,燕王喜即位。此时期,秦国实力逐渐强盛,秦国统一六国的兵锋已达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的安全。

燕王喜之子燕太子丹从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公元前228年秦国又占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公元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杀秦王赵政未遂,便给了秦攻燕借口。公元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大半,兵临易水,燕王喜便弃蓟城,率兵退到辽阳。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俘燕王喜,燕国灭亡。

燕都或称燕京。原为燕国都城,后为元明清三代都城,即今日北京之别称。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秦北京一带曾经称作“蓟城、燕都”等。

从涿郡、幽州,到今北京都城版图的形成

秦始皇灭燕后,沿燕建制。西汉时,汉高祖时分上谷置涿郡和燕国。涿郡其主要核心区域为今河北涿州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房山区以南,河北省易县、清苑以东,安平、河间以北,霸州、任丘以西地区。

到了汉武帝时,设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诸郡国。置玄菟、乐浪等郡也属幽州。《尚书·舜典》记载,“燕曰幽州。” 《春秋元命包》说:“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言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又据《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东汉时,辖郡、国十一,县、邑、侯国九十。幽州治所在蓟县,大概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管辖:代郡、上谷郡、涿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辽东属国、乐浪郡。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混乱。尤其晋武帝太康元年,增置郡国二十三后,幽州辖境日渐缩小。南北朝北燕、北魏时,仅领燕、范阳、渔阳三郡。北齐、北周时为高宝宁管理。三国魏黄初中期,将涿郡改名范阳郡。到隋朝初年,涿郡又改幽州,治所在蓟县,即今北京城西南隅。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及河北省霸州市和天津市海河以北,蓟运河以西,赤城、涿鹿等县以东地区。隋炀帝时,开永济渠,南达于河,北通至此。到唐朝武德初年,复名幽州,后又置东夷都护府。唐玄宗先天二年(即公元713年)设置幽州节度使,幽州节度使负责防御奚、契丹,治幽州(范阳郡,今北京),统辖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沧州等9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幽州改为范阳郡,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又为幽州。州治蓟县。另有范阳县,本幽州或范阳郡属县,大历四年(即公元769年)后为涿州治所,故治在今河北省涿州。

唐天宝末年至唐广德初年(即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即公元763年2月17日),将领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治柳城郡,今辽宁朝阳)、河东(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一带)三节度使,即以范阳为根据地,发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乱”。而此时,少数民族将领史思明又起兵,攻破魏州,建立周国,年号应天。其进兵解除邺城之围,杀死安庆绪后,便在范阳称帝,定国号为大燕,自称大燕皇帝,年号顺天。以范阳为燕京,这便是当时历史上第一次用燕京来称呼现在的北京城,这也就是北京也叫“燕京”的来历。战乱后,唐又逐渐取消燕京之称,燕京作为别称在民间被流了下来。

“安史之乱”后,北京或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只称卢龙。幽州为“安史乱”后长期不奉朝命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之一。

宋辽时期。天福元年,即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辽)。次年,辽升幽州为幽都府,辽太宗在唐幽州城的基础上兴建土木,定为“南京幽都府”。此后,幽州作为行政区划不复存在。北宋宣和四年,即公元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辽国南京幽都府。宋、金议和后,宋朝重金赎回了幽州,设立了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又称燕山。

宋宣和六年,即公元1125年,金国南侵,占领北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即公元 1153年,金人迁都燕山府,称之为“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同时,金国又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天的东城区、老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此时,北京作为都市的方位和版图基本形成了。

蒙古人最后又把金国灭了,建立了大元。大元统一全国之后,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新建北京城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蒙古人叫做“汗八里”,蒙语翻译过来就是大汗居住的地方。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就称元大都为“汗八里”。

上述这段历史中,我们又可以看到,从秦到元,北京曾经称作“涿郡、幽州、蓟州、范阳郡、燕京、南京、燕山府、元大都、汗八里”等不同历史称谓。

历史中走来,拥有了北京这响亮的称谓

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这也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用北平来命名。不过,也有史学家认为,其名字寓意是指北方平地的意思。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并建北京都城,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有600余年历史。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终于迁都北京,改称京师。关于京师一词出处,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不过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一座山叫京,山下有水叫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则被称为京师。京师,这一称谓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

不过,明清时期北京民间也有称北京为“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不具代表性。明清时期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老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为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范围规格与顺天府大致相同,直辖于中央政府北洋政府。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民国十七年,即公元1928年6月北伐战争后,民国首都迁回南京,便撤销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后又改为北平市,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民国十九年,即公元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民国三十四年,即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军队宣布投降,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为北平。北平市所辖范围较之前顺天府、京兆地方及北京市为小,大致包括今西城区、东城区全境,朝阳区大部、海淀区南半部、石景山区南部和丰台区北半部。1949年1月,在原国民党时期20个区的基础上临时划定32个区,4月将32个区合并为26个区,6月接管任务完成后调整为20个区。

1949年1月31日,北京和平解放。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从此,有着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的古老北京,获得了新生。

一座城市不能没有自己特色和历史文化,这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无论是“蓟城、燕都、涿郡、幽州、蓟州、范阳郡、燕京、南京、燕山府、汗八里、北平、北京……”之名,还是“中都、南京、大都、顺天府、京兆、首都……”之称,三千多年来,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尽管北京的称谓发生不少交替变化,但不变的是北京文化的血脉。地名不仅是一个符号,一个称谓,它更意味着一个民族或国家,一个地区或族群独特的文化标志。它是千百年来在先祖留下的土地上繁衍、劳作、生息和建设发展的沧桑往事,像是一座座乡土博物馆,珍藏着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是我们了解一方水土的重要窗口,更是我们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牵引。

今日的北京,已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著名古都,其丰富的历史地名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职责。随着时代的发展,走进新时代的北京,这座六朝都城,正在传承着北京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沿着“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文化建设,打造新时代北京文化的美好蓝图。

本文作者:艾君,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作家,现为北京《工会博览》杂志社副主编。

特别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发布,不代表本网看点或立场。

中国网《智观地名》栏目简介:

地名,是一方地域的文化记忆,也是了解一方水土的重要窗口。地名文化应成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牵引。我们用理性的声音回望传统,用睿智的见解讲述中国。聚焦地名文化,讲好地名故事,欢迎社会各界积极投稿、交流,携手规范地名管理,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