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滚动新闻 > 

2020两会同期声 |全国人大代表李孝轩:就业难不代表就不了业

发布时间: 2020-05-2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胡俊 | 责任编辑: 闫景臻

中国网讯  2020年全国“两会”,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贯穿民生主线,无论举全国之力抗疫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报告聚焦民生,聚焦“六稳”“六保”,39次讲到了就业问题,热点话题持续升温。

全国人大代表李孝轩表示,就今年上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来看,主要表现为:就业供给减少、就业时间延迟、自主创业难度增大、就业招聘形式变更、消极就业心理更强烈。

第一,就业供给减少,就业竞争加剧。今年春招在整体上可以预见会陷入“疲软”。据Boss直聘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后十天(2月3日至2月12日),就业市场新增招聘需求较2019年同阶段减半。第二,就业时间延迟,短时“慢就业”出现。传统的线下招聘被取消,原本在2月中上旬大学开学后开始的就业季延迟,公务员招聘、教师资格证笔试也相继延期,不少高校毕业生被迫推迟就业时间,出现“慢就业”现象。第三,就业节奏被打乱,自主创业难度增大。春招的延迟可能导致企业加快整个春招节奏,求职者的准备时间将会相对减少,应聘难度增加。对于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疫情给多数行业带来了“严冬”,自主创业将比以往更加慎重。第四,就业招聘形式变更,部分毕业生不适。线上招聘已成为2020年春招的新破局点,但通过线上招聘对接难度大,就业意向达成比例较低,招聘的实际效率不高,经验不足的应届生难以即刻适应,易被淘汰。第五,消极就业心理突出,就业自信心受损。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出现了比往届更强烈的焦虑心理。这种负面的情绪状态容易使毕业生在激烈的求职过程中落败,最终形成就业的恶性循环。

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间推迟已成事实,建议从增加就业供给、畅通就业信息、丰富就业指导、创新就业服务、调剂就业心理等方面应对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推进优质“云招聘”,增加就业供给。一是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参加教育部门定期举办的云就业线上视频双选会,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领域,促进高校毕业生实习就业需求与用人单位岗位招聘需求精准对接,促进人岗匹配、精准就业。二是充分发挥企事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国有企业发掘用人潜力,扩大高校毕业生录用规模,规定一定份额的岗位专门用于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三是积极引导小微企业良性发展,提高带动就业能力,给予吸纳就业补贴。对受疫情影响缺工较大的企业或者承担政府保障任务企业,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减免费用提供招聘服务。四是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鼓励高校开发助教助研助管岗位,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正式就业的缓冲机制。

2.搭建动态“云沟通”,畅通就业信息。一是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和动态发布机制,招聘信息应同步提交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网上实时公开发布。紧密联系各级就业平台、高校就业网和社会招聘网站,组建就业数据库,共享岗位信息。二是推进高校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优化就业服务流程和结构,精准推送就业信息,进一步提高就业信息发布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就业工作大数据分析,通过动态数据对比分析,明确下一步就业工作重点,提升整体的就业服务水平。

3.开展多样“云培训”,丰富就业指导。一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个性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积极开发网络课程,提高一对一、多对一针对性就业创业指导、咨询服务的覆盖面,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二是加快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专业培训,鼓励指导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定期对辅导员、孵化中心指导教师等就业创业工作人员进行集中轮训,全面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4.落实灵活“云办理”,创新就业服务。灵活办理就业手续,引导就业服务尽可能网上办、自助办。视疫情防控形势适当延长就业报到和求职创业补贴办理时间、推迟体检时间和签约录取、允许先上岗后补办聘用备案手续等。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允许用人单位、高校通过信函、传真、网络等方式与毕业生签署就业协议书。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受理高校毕业生档案托管、就业报到证申办业务,取消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手续办理中要求提供介绍信的规定,推进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跨区域流转网上办理等方式灵活办理就业手续。

5.强化日常“云辅导”,调剂就业心理。鼓励各高校依托心理辅导中心、相关教学院系等已有心理咨询与服务资源,一方面,推出一批在线心理咨询指导课,开通心理热线,引导毕业生正确处理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督促各高校强化线下心理辅导力度,将校园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常态化,及时发现毕业生群体中的负面情绪,并针对毕业生求职期间的特殊情况,为高校毕业生心理咨询开启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