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应多些礼让
记者:为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陆化普:在道路建设管理上,要充分考虑道路网的密度、功能结构(如机动车非机动车配比),减少断头路、瓶颈路。同时加强交通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比如一个道路网总会有些路段非常堵,有些路段车不多,我们可以及时发布道路通行信息,均衡道路网交通量。
在交通设施应用上,我们经常在一个路口好不容易等到绿灯启程,可下个路口的路灯马上变红了,我们又不得不减速刹车,这也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对此,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按照路口间距、路况、车速等精确计算和把控好交通信号灯的时间调配,实现智能交通。
在停车问题上,很多小学、医院是拥堵重灾区,这是因为很多人违法停车占用车道。在我看来,道路的基本功能是通行,路边停车的比重一定要小,只有在确实需要、不影响道路通行总体能力的前提下,才可设置一小部分。另外,就目前交通发展情况来说,停车供给还需要把握好度,可以规划建设一些停车楼。
解决交通拥堵最根本的是人的问题。目前一靠教育引导,二靠严格执法,但提升人的交通意识和素质是一个长期过程。比如我们在地铁上经常看到,很多人在排队挤地铁时有加塞心理,守规矩的人往往吃亏;挤上地铁了又堵在门口,因为担心到站下不了车。这说明群众在公共场所的相互礼让和配合意识还比较差。这在当前道路交通环境中都可以找到参照,都亟须改变。(张 洋)
治堵不妨再主动些
治理拥堵,怕就怕一边承认困难,一边又缺乏紧迫感
如今,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居民的心病,以至于每逢节假日,“不出门”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到底还有没有救?上海市的交通大整治及其带来的初步效果,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有些拥堵是可以避免的。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的情况如何,是一个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种反映。近年来,有些地方试图“利用空间换时间”,加大高架桥的投入建设力度,可是这种做法效果并不理想,路修到哪里车就会开到哪里,哪里有路哪里就还是会有拥堵。最近关于网约车经营管理的征求意见稿,特别是网约车主体资格的限制话题广受社会舆论关注,一个网约车司机告诉我,他开始琢磨“对策”了,即“把私家车挂靠到公司上,然后继续照常个人接单”……也许你会说“如果没有上述措施,城市会比现在更拥堵”,此言不虚,但我们也应看到,上述措施只是一时的必要之举,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对于汽车保有量的激增,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管理等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滞后的,很多的治堵举措也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如今,随着交通拥堵及其各类特征的逐步凸显,随着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对问题的研究愈发深入,治理手段也在不断丰富。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变被动为主动,着力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扭转交通拥堵的局面呢?
我们可以把相关工作做得更为细致,比如对于一个交通路口来说,利用大数据分析一段时间里该路口处的交通流量,合理调控交通信号灯配比时间,进而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我们还可以对问题治理想得长远些,特别是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可以提前将交通拥堵因素纳入规划设计,使得城市功能布局和道路网建设相辅相成,实现道路交通科学性和百姓生活舒适度的共赢。如今,很多地方都有路况实时通报,提示广大司机注意道路选择和出行时间,这就是一种有效的提前作为。
治理交通拥堵确实很挠头,但是并非没招可想,怕就怕一边承认困难,一边又缺乏紧迫感。越是难越要迎难而上,只要我们把交通拥堵问题想得更全面一点、细致一点,条分缕析地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缓解交通拥堵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希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