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难以“活”起来——
融资难、融资贵顽疾仍存
民企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老大难”问题,这是《经济日报》记者在走访中听到的最为集中的声音。不少民营企业家表示,他们像久旱的庄稼一般,渴盼着一场金融“及时雨”。
在山东省,有一家机械加工企业看起来很“重”,实际上很“轻”。据该公司董事长介绍,多年来,企业持续投入大量科研经费,自主创新研发出一款能够替代进口产品的汽车关键零部件,质量好、价格低,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当企业想要融资进一步做大做强时,却遇到了难题: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专利等知识产权,而这些无形资产无法作为抵押物获得贷款。他感慨道:“如今,企业的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占的比重将越来越高,应该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
山东的一家造纸企业也面临着类似的窘境。据了解,该企业自主研发出一款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但在扩大生产规模需要贷款时,银行却表示爱莫能助。银行有着自己的道理:这家企业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盈利能力较弱,因此不能对其投放贷款。专家表示,越是产能过剩行业,越需要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如果企业开发出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金融部门应该精准施策,通过贷款封闭运行等措施,雪中送炭。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两件让不少民营企业家感慨不已的事。一是为了获得贷款,民营企业主要负责人往往不得不把自家住房抵押给银行。这意味着,一旦企业经营失败,他们将无家可归。二是很多企业对连环担保圈的做法感到不解,因为如果有一家企业破产,就会牵涉一大片企业。这让企业家提心吊胆,不知哪一天哪个环节会出现冒烟的“地雷”。
专家表示,金融安全、资金安全,是银行的生命线,这本无可厚非的,但银行最为本质的安全,应该建立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之上。很多民营企业家建议,有关部门应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改变当前粗线条划分金融风险区、划定产业红线的做法,在保证贷款安全的基础上,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专家点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不少,但真正起作用的并不多。究其原因,是总倾向用行政手段要求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银行进行增加运行成本、减少直观利润、加大贷款风险的行为。事实上,银行和民营企业之间不是信息不对称,而是利益不对称、责任不对称,因为民营企业面对的是充分竞争的市场,而银行面对的是垄断性市场。建议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基础上充分放开我国金融行业准入管制,尤其是要加快设立民营银行、民间金融机构步伐,加大银行业竞争,让资金自由高效地流向产生高价值的领域。惟此,才能真正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记者单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