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政务> 永远跟党走 军民一家亲> 退役军人风采录>

退役军人吴植煊:轻伤不下火线,智勇双全保通讯

2024-11-15 08:54

来源: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吴植煊1931年生,福建福州人,原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4师100团通讯参谋1949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二大队六中队。1951年3月,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历经金城反击战、上甘岭战役、东海岸反登陆作战,并在官岱里战斗中荣立三等功,1954年凯旋回国。1964年12月,吴植煊转业回福州工作,屡获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光荣退休。

一名优秀通讯参谋的成长

1951年5月下旬,吴植煊参加第5次战役后,随部队回到山谷修整。不久,他接到了上级调令,要他立即前往团司令部报到,担任通讯参谋。吴植煊参军前学的是机械专业,参军后,在军政大学学习了半年,之后一直从事文教工作,这些都跟通讯联络不沾边,能否适应新的战斗岗位,他心里没底。但参加培训的第一堂课上,参谋长成冲霄的一段话,让吴植煊燃起信心。

“战争能改变人,战争能锻炼人,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吴植煊将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头,最终不负使命,成为一名优秀的通信参谋。在朝鲜作战的过程中,志愿军的通讯装备很差,数量严重不足,加上敌人炮火狂轰滥炸造成的损失,给部队通讯造成很大困难。作为一个通讯参谋,不但要善于组织各种通讯工具保障领导的作战指挥,还必须学会操作,在关键的时候能顶上,保证任务的完成。无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吴植煊他们都要先确定电台和总机的架设位置,保证部队在运动中的指挥联络。看似简单的任务,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简单。在朝鲜,步兵靠两条腿行军打仗,营、团指挥员配备有马匹和车辆,不同单位的往返时间和路线不同。每次部队转移出发后才能拆机、收电话线,转移到新的宿营地或指挥所才能再安装。期间,如果过于频繁地使用无线电,容易暴露我军行动意图,但如果按照已知的转移位置提前架设线路,又需要两倍的人员和器材,面对这个难题,吴植煊动起了脑筋。按照吴植煊总结的经验,指挥所转移后的新位置以及行军路线提前告知通讯连,再把每个电话班分成两个作业组,分别在营和团的总机附近待命,得到拆线命令后,从两端向中间收,会合后抄小路,赶到部队行军的前面,提前架设线路,等部队一到就可以通话,方便司令部对部队的指挥。但对于电话员来说,这样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吴植煊自己也增加了许多工作量,每次都要从地图上寻找可走的小路,提前绘制路线图,指导电话班选择隐蔽的线路,确保通话安全。他的这一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经过实践,切实可行,为战斗中的通讯指挥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轻伤不下火线,坚持指挥到最后一刻

1951年年底,吴植煊奉命回国学习,参加了历时半年的高级通讯干部训练班培训。1952年6月,吴植煊所在的师由二线调往一线,他所在的团换下了九十一团,担负金城一线防御作战任务。学成归来的吴植煊学以致用,制订了团防御作战的无线电及有线电通讯联络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建立了全团有线电话通讯网,主阵地的班、排都通上了电话,保证了防御作战的需要。同年9月,美军集结大量兵力向上甘岭发起进攻。吴植煊所在团的任务是全歼金城官岱里以西无名高地的敌人加强连,并打退它的支援部队。9月29日,这天正好是吴植煊21周岁生日,就在这一天,他经历了难忘的生死之战。战斗过程中,一发炮弹命中吴植煊所在的观察所,一根横梁被打断,正好压在了他的脖子上。吴植煊被战友们拖着,从观察所的废墟中救了出来。大难不死的他,还是坚持指挥到了战斗的第三天。“轻伤不下火线”,吴植煊的坚守,是早已融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骨子里的责任与担当。连续四天四夜的战斗,让敌人无力反抗,也为我军迎来了胜利。官岱里战斗中,100团受到志愿军司令部通令嘉奖,吴植煊被记三等功。

弹指间,70多年过去了,当年20出头的小伙子,而今已成年逾九旬的耄耋老者。2021年10月,吴植煊收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一周年”纪念章。这枚胸章再次勾起了这位老兵,对炮火纷飞战场的往事回忆,他永远忘不了当年并肩作战而牺牲的战友们。2022年,吴植煊提笔写下了题为“从川东剿匪到抗美援朝”的回忆录,这本书不仅记载了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顾,对战友的缅怀,更是对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的见证。(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责任编辑:闫景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