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政务> 永远跟党走 军民一家亲> 退役军人风采录>

退役军人张大志:20余年扎根农村创业 盐碱地里稻花香

2024-11-06 16:01

来源: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他叫张大志,1997年,他退役后回到家乡前郭县。第二年夏天,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脱下军装刚刚8个月的张大志,赶到抗洪一线参与抢险救灾,连续25天奋战在大堤上,被评为“全国抗洪模范”。因在抗洪抢险中表现出色,松原市特事特办为张大志安置工作,他选择了达里巴乡农业站。 

 

“抢险救灾,是我作为军人该做的,我不能拿这个经历当砝码向组织伸手。我是农民出身,根在农村,黑土地就是我的人生舞台。”张大志说。  

在部队期间,张大志负责打理连队的菜园。这段经历,让他对农业种植技术产生兴趣。在农业站,张大志扎在田里摸索经验,积极联系当地农科院、农业推广部门带教农技,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农业技术工作者。  

松嫩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苏打盐碱地。在前郭县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部,有千余公顷的不毛之地。

望着千顷未耕之地,张大志心里盘算,如果能让盐碱地成为良田,将解决多少人的口粮问题?然而,盐碱地的生态改良,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松原当地还有句俗语,“盐碱卤水硝,谁种谁‘粘包’”。  2009年,张大志走上创业之路,成立了一家农业服务公司。累计流转了200公顷盐碱地,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开始探索改良盐碱地的良方。

头一年,这片地颗粒无收。张大志没有气馁,他知道盐碱地改良之所以难以成功,就是因为见效周期长,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  

张大志与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一起,经过反复试验,历经4年终于摸索出“以肥压碱”5S土壤改良方法。根据本地的土壤实际,采用先改良再修复的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和微量元素供给能力。  

千年不毛之地,如今稻花飘香。盐碱地经过综合改良,当年水稻亩产就达250公斤以上,张大志因此名声大振。2016年,张大志被吉林省科技厅聘为盐碱地改良“科技特派员”。在他的带领下,当地村民积极承包盐碱地,多年来累计盐碱地面积达3万多公顷。

2020年1月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2022年10月,张大志获得首届“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养能手类作物种植三等奖。2023年2月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粮食生产突出贡献优秀主体”。除了盐碱地的改良、生态种养,如今张大志还有更大的发展目标。  

每年4月至10月,查干湖有近百种鸟类栖息过夏。张大志计划把自己的水稻基地建成绿色农业观光示范园。“保护并利用好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通过旅游业进一步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正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张大志说。(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责任编辑:闫景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