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国有超1800万家中小企业法人单位、83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占据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这些群体是我国经济稳增长和稳就业的重要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哪些困难?国家帮扶和生产自救情况如何?基于此,2月27日起,中国网政务策划【中小企业解“疫”之策】专题系列报道,解读疫情期间中央和地方针对中小企业出台的政策措施,报道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进展,破解和解读,畅通政策信息传播和中小企业解“疫”之策。
中国网政务4月15日讯 记者日前从复旦管理学院获悉,复旦青年创业家教育与研究发展中心组织编制《中小企业疫情下战略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其对国内企业带来的负面冲击开始减弱,在收入预期和现金流压力两个基本面上,相较第一次调研,受访企业管理者的整体态度要乐观得多,反映了企业收入前景趋于向好,现金流压力基本得到缓解。
疫情下中小企业面临哪些经营或资金上的共同挑战?对于不同企业,这些影响的作用方向和程度又有着怎样的差异?面对困境,各行各业的企业管理者采取了哪些可行的应对策略?就企业管理者个人而言,如何带领企业熬过寒冬,迎接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不仅对剖析企业困境有着重要意义,也将成为启发企业采取有效自救之道的实践白皮书。
针对这些课题,复旦青年创业家教育与研究发展中心于2月份组织编制《中小企业疫情下战略分析报告》。该报告是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复旦青年创业家教育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孙金云主导的专项课题组,在复旦大学 EMBA 项目组的支持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抽取 311 家企业样本,在此基础上建立统计模型,获取分析结论后整理而成的。《报告》通过规模、行业、资本来源、创立时长等对企业类型进行划分,对不同类型企业在疫情阴云下面临的生存困境和采取的自救策略做出系统性梳理,发现其共性和差异,并为企业管理者引导企业跨越困境、转危为安提出个体层面的决策建议。
《报告》首先围绕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进行具体分析。一方面,疫情对企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本质来自于“非接触”的挑战。从人的“非接触”(员工无法正常返岗的困难)到物的“非接触”(供应链的困难,包括发货受制于道路运输、供应商不开工、供应商受制于道路运输无法供货等)。“非接触”带来的生活、生产活动的不便和限制 ,是导致企业无法正常开展经济活动的最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疫情对不同资本来源、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类别企业的经营冲击存在差异。经营活动的停滞,导致订单量减少、收入下降、盈利减少甚至亏损、以及可能引发的现金流断裂风险,几乎是所有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但是在影响程度上,与社会认知一致,中小企业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民营企业,尤其是产品多元化的民营企业受到疫情的冲击最大。相较而言,民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订单预期下降数量更大,民营企业、服务型企业、非劳动密集型和创业“老司机” 对企业收入下降更加悲观 ,民营企业的现金流问题更为严峻。
其次,在应对策略上,《报告》从经营信心、复工进度、战略调整、现金流补充四个方面作了简要分析。数据显示,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仍然充满信心,认为疫情只是突发的、短期的困难,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信心明显比民营企业大;调查期间,大部分受访企业管理者表示已经复工或有明确的复工计划,制造业、非民营企业、国际化企业、非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创业新手型企业的复工节奏更快;疫情期间,以市场营销为导向、营销投入大的企业,在市场停滞的状态下,面临更大的困难;相反,原本处于竞争劣势的高研发投入型企业压力得以缓解,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对企业战略转型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各行各业都在积极采取措施缓解短期现金流压力,主要包括股东自筹、短期银行贷款和减员降薪三种形式。其中,不同类型企业选择股东自筹的比例差异不大,制造业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更倾向于短期银行贷款,民营企业和本土化企业则具有更强的减员降薪意愿。
最后,《报告》还利用回归模型,探讨企业管理者心态与企业发展的互动关系。调查发现,企业管理者自我效能越高,对现实形势的预判愈理性,对未来收入和盈利预期越悲观,但是面对未来的信心反而更强。同时,受到上行反事实思维的反向调节,未来预期收入越差的企业管理者,因为危机感而采取行动的积极性和准确度越高,从而带来更良好的企业发展。“认知——决策——结果”形成正向反馈的链条。基于此,《报告》在个人心态层面,向企业管理者提出建议,理性应对疫情危机,对未来保持信心,积极主动采取自救策略:往最坏处打算,往最好处努力!
企业的生存发展,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关乎国计民生。复旦管院此次发布的《中小企业疫情下战略分析报告》,聚焦中小企业,结合实践调查与理论工具,深度剖析各类企业在疫情下面临的生存困境和采取的自救之道,为企业管理者应对危机提供切实建议,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洞察形势、沉静应对、把握现在、重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