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中美医疗集团郭华伟:不畏人言练内功,跨越“寒冬”待春来

发布时间: 2020-03-20 | 来源: 中国网医疗频道 | 作者: 白雪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作为一家社会办医集团的管理者,作为一家非公医疗机构的创业者,遇见此种不经调查、没有考证的说辞,我真的是不吐不快!”

以上内容来自《在突发的疫情面前,我们有共同的名字——医者》,作者是中美医疗集团行政总裁郭华伟。1月底,当网络上开始发酵一些针对社会办医的负面报道时,她愤然用4584个文字和38张图片组成长文,在2月1日表达了心中的不平。

地处燕郊的中美医疗集团及旗下各医院,早在疫情早期就用行动“打脸”了不实言论。2020年是中美医疗集团“而立之年”后的第一年,赶上这段似乎“开年不顺”的日子,触发了郭华伟有关“非公医疗Do or Die”的深刻思考——先储存实力,等越过“寒冬”,再进行较量。

兵分四路

正如《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的简介所写: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在新冠肺炎病毒传播初期,几乎没有一天像1月22日这样,全国多达10个省份先后曝出首例确诊的新闻,河北也未能“脱身”。

抗“疫”号角紧急吹响,出于职业的敏感性及2003年抗击“非典”的经验,郭华伟嗅到了一丝不安。

image.png

郭华伟(左二)在布防布控

1月21日,她一早就安排全集团起草疫情防控文件,下午集团旗下医院开始行动,晚间,医院排班备战工作基本就绪。1月22日上午,集团第一份关于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的红头文件及部署全部下发完毕。

自此,抗“疫”的第一路团队上阵,并不断跟随通知的重点调整作战计划。“那时候,集团几乎每天都会印发通知。”郭华伟回忆道,她会要求每个岗位的员工对每个通知的内容做到三个“不隔夜”的清晰:一为是否清晰通知下达的意义,二为是否清晰自己的执行任务,三为是否清晰任务执行的路径,“甚至每个时间节点要做什么,我们都会做成量表,质控过程环环相扣,以保证防疫期间信息对称。”

image.png

两批援鄂小队会师

很快,集团在4天后收到了驰援湖北的集结指令。来不及与家人告别,简短的出征仪式后,由京东中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刘玉红、护士闫琦、护士麻义林、检验人员李鑫丽组成的第二路队伍,作为医院首批医疗队员在当天连夜启程,也作为最早一批社会办医力量,赶赴武汉市第七医院ICU开展救治工作。2月18日,由京东中美医院护理骨干刘晓妮、杨星和京东誉美肾病医院护理骨干李国蕊组成的第二批援鄂队伍再出征。

在1月26日同时出发的,还有中美医疗集团的第三路医疗服务队。上午11点多,京东中美医院派遣医护人员及行政职能人员在白庙检查站设立医疗服务点,进行24小时轮流值守,对过往车辆及人员进行登记检查;京东誉美医院的医务人员则在燕郊金燕大街等地进行摸排。

接下来几天,河北廊坊也陆续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月14日,京东誉美肾病医院肾二病区主任王伟和中医外治科护士郭翠环,接替前一批抗疫战士,走上了援廊的最前线。

image.png

图中:白庙检查站执勤;图右:京东誉美肾病医院医务人员排查过往车辆

疫情之下,慢性病患者们的普遍困境除一药难求外,还面临就医不得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中美医疗集团第四路医护人员走进了社区,上门服务那些需要定期打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或出行不便却需要配药的家庭。这一尝试在郭华伟看来,将是未来诊疗模式改变的一个方向,一切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医疗行为不仅仅是在医院中才能发生,而是可以延伸到家庭。

“后来有人在媒体上说,社会办医没有贡献力量,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郭华伟语气有些激动,“我更担心的是,这样的言论会分散全社会抗击疫情的医疗力量,对于抗击疫情会起到反作用,那就太遗憾了。”

蓄势待发

疫情期间,医院一方面需要合理遵守国家防控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还要合情保障医疗工作有序开展。对此,郭华伟坦言:“在医院受到经济压力的冲击下,要做好这两手抓的工作,确实不容易”。

郭华伟的做法是,集团紧急结合诊疗方式及患者就诊数量,对于医院医务人员等进行弹性排班制度——为避免院内聚集性交叉感染,除急危重症及产儿等科室外,关闭了一些普通门诊,同时相关病区进行了合并管理,以节约运行成本和防护物资。与此同时,“线下门诊”变身“线上咨询”,搭建直播问诊、患者群公益咨询等平台,采用患者不动医生动的形式,来为有需求公众进行科普和诊疗。

image.png

家庭医生上门服务

“这段特殊的日子,于社会办医发展而言,是一次大洗牌。”忙碌的防疫工作部署之后,郭华伟的内心也变得更为沉静。“何为危机?危险之下即现转机。如何冲破危险寻找转机?这是我们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在郭华伟看来,社会办医在非常时期,要练好三个内功:

首先就是医疗专业技术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是本质和核心。”郭华伟说。

其次是打磨医疗管理体系。其中,应急制度建设应该成为常态。郭华伟认为,突发事件的来临,正是检验医院管理力度和强度的时刻。医院品牌不是单纯靠某个专家或某个故事来支撑,而是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关联的、闭环的管理机制,最终呈现效率和效能,以激发更大的医疗专业技术能力。

最后是人文建设。郭华伟喜欢形容它是医院自身的免疫力。“一个集团、一家医院的文化并非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医疗职业精神和信仰恰恰是可以去量化的,有形的榜样力量正是演绎文化观的重要工具。”郭华伟认为,文化建设的方法没有好坏之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她常说,只有将“文化”这一底座建好,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才会被更多地承载。

郭华伟用16个字概括社会办医在未来要做好的几件事——坚守本质、创新思维、与时俱进、资源共享。

对于“资源共享”,郭华伟是这样阐述的——此次疫情对于社会医疗资源储备也提出了灵魂拷问,在众多人口的需求之下,优质医疗资源永远都是紧缺的。在她看来,未来的医疗资源共享将成为重要议题并会逐渐深入得到落地。资源共享的姿态应该成为社会办医未来的发展姿态,包括与社会企事业团体及群众的资源共享,与公立医疗的资源共享,社会办医之间的资源共享,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国与国之间的资源共享等,都将成为解决办法。

敬畏“健康”

疫情过后,社会办医或升级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郭华伟深刻地意识到,互联网医疗在此次疫情中的作用和能量被释放,很多工作模式、管理模式都将因新媒体和互联网改变着。国家正在一步步探索和落实“互联网+医疗”相关配套政策,一个有关“从实体医院,延伸到线上问诊,再延伸到实体社区”的诊疗服务闭环模式,也在她的脑海中慢慢浮现。

她坦陈,医院过去的线上和线下两条线没有完全并行,现在正计划走上囊括医院、网络、家庭的三位一体发展之路,这也是从医疗走向健康的关键一步。

image.png

线上直播问诊咨询服务

这一步的触发机制,在于郭华伟历经疫情的点滴。她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医学是一门具有不确定性的科学,而健康却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这个在任何时刻都是不可改变和不可动摇的。

“自律是我们保持健康的武器,疫情让我们看到免疫力的重要。”有着多年马拉松长跑经历的郭华伟强调,“保持健康的武器,一个在于健康饮食,不碰野生动物,另一个在于健康运动。”不过,她也遗憾地看到,现在多数家庭的资产配置,近一半都花费在了房子和车子上,而不会占据过多花费的健康投资却几乎鲜少人问津。

郭华伟几乎每天都会坚持跑步。她在2016年尝试了首个跑马,近几年参加过一个为期四天的120公里隔壁挑战赛、一个三天三地三场全马赛事及一个环青海湖五天五场全马多日赛,目前完成了世界六大满贯,是六星跑者。

“过去说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想还应该再加上健康观。难道要通过这次疫情才能让人类认识到,我们平时对健康的管理是那么的健忘吗?我们从不缺少健康知识,缺少的只是立即行动。”郭华伟说,她想通过马拉松跨界创新的方式去挑战、去超越自我,以一个医疗人健康的方式来实现对一个医疗企业的精神引领。

这段时间,郭华伟的确没有停下来。工作之余,她在家里的跑步机上会保证每天8-10公里的锻炼,会在瑜伽垫上跟着健康类APP做核心力量的练习。“我坚持吃素,这期间瘦了6斤。”郭华伟语气有些俏皮,“我们每个人没有躲过这场疫情,但是我们也没饶过这场疫情,做健康的自我管理,提高免疫力才是王道。”

在郭华伟眼中,健康中国梦不是公立医疗的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的健康梦。正如郭华伟不吐不快的那篇长文中的最后一句:在突发的疫情面前,不分“公”与“私”,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医者。

image.png

第一批援鄂医护人员出发,他们是刘玉红、闫琦、麻义林、李鑫丽

image.png

第二批援鄂医护人员出发,她们是刘晓妮、杨星、李国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