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政务信息 > 

【智“疫”】第29期:完善消费券发放 更好助力经济快速恢复

发布时间: 2020-03-2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张娜 | 责任编辑: 吕欣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献策献力,动员各方力量支持帮助疫情防控工作。中国网政务联合新型智库“国声智库”策划推出【专家学者智“疫”】专题系列报道,邀请我国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疫情有关议题展开研讨,刊发相关评论文章,解读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发挥智库机构咨政建言、舆论引导功能和国家媒体平台的作用,智议和治疫,助力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完善消费券发放 更好助力经济快速恢复

张娜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一、新冠疫情对经济短期冲击较大

新冠肺炎疫情给消费市场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鼓励居家、减少外出等管控措施给经济带来重大负面影响。2020年3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的投资、消费首次出现有统计记录以来的负增长。数据显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跌至33323亿元,同比下降24.5%,环比下降27.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2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23.7%)。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持续近两个月且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的防控已经对投资、消费的带来短期重大冲击,而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出口形势也较为严峻,必将产生大的起伏。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毛盛勇在3月份的发布会上表示,外需内需都要抓,外需的基本盘要稳住,内需是经济的主动力。针对疫情期间消费低迷的问题,早在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对于促进消费回补,不仅可以使用乘用车、房地产等常规刺激手段,还可以尝试“消费券”等非常规手段。

二、消费券是短期促进消费恢复的有效手段

发行“消费券”促进经济回补,是刺激经济短期快速恢复的一种相对成熟的做法,由政府向居民发放代金券,期待以此激发居民的消费欲望、增加民众购买力,促进消费短期快速恢复,并进一步带动生产和投资等其他经济活动的增长。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后持续发放“食品券”,日本在1999年经济泡沫破灭、经济形势严重恶化后发放了名为“地域振兴券”的消费券。我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也发放了多种消费券,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从2008年7月的23.3%,跌落至2009年2月的11.6%,跌幅高达50%以上。在在国内经济增长急剧放缓的形势下,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全国很多地方都发放了消费券,如四川成都率先探索“消费券”,于2008年12月11日向市民发放三千万消费券;随后杭州市政府分三批共计发放了9.1亿元消费券。

为应付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中央及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如针对“新基建”的25万亿投资、继续扩大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等,这些政策无疑对疫后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经济要尽快止损恢复,相对而言,还要从消费尤其是国内消费入手。发放消费券能够促使消费者在限定时期内快速消费,拉动经济恢复所需时间短、见效快,而且能够促进产业链恢复,在一些长产业链行业中的延伸效果更为显著。

三、消费券发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金融危机后全国很多省市都发放了消费券,随后的统计数据以及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消费券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刺进经济快速恢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杭州市贸易局对杭州第一期消费券的跟踪统计显示,2041万元的消费券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额,拉动扩大效应为2.06倍,在家电产品上更是高达5.4倍,商场的扩大效应为4倍,乘数效应明显。

但一些学者的后来的问卷调查显示,由于是第一次发放消费券,各省市在发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发放力度小,消费券使用范围不均衡、集中于餐饮业,发放渠道局限于各种形式的现场发放、由此也带来了发放地域和人群的限制,使用手续繁琐,使用时间短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财政资金支持消费的效果打了不小的折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券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效率。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政府为提振当地经济也陆续发放或决定发放消费券。早在2月22日,浙江就宣布将发放1000万元的旅游消费抵用券和亿元美食消费券,以“近游浙江”拉动文旅消费。据笔者网上公开资料统计,近期,其他省市,如江苏南京、浙江建德、宁波、山东济南、青岛、广东珠海、澳门地区以及一家商家如北京苏宁、国美都已经或宣布发放消费券。发放的类型有面向全体市民的餐饮消费券、体育消费券、图书消费券、信息消费券、旅游消费券等,有面对特定人群的乡村旅游消费券、困难群众消费券、工会会员消费券。面向全体市民的大都采用多批次网上摇号方式分发,而面向特定人群的消费券则按照系统内有关要求发放。消费券的发放有利于短期内刺激地方经济恢复,但在发放方式、发放范围、发放类型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和完善。

四、继续完善消费券的发放

1.创新消费券发放类型。从已有的发放类型看,餐饮(美食)消费券居多,但该类消费券针对于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商品,补贴和对货币的替代作用更大。为更好发挥消费券提振内需的作用,可以考虑发放多面向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和服务、产业链长、能够发挥更大成熟效应的商品和服务,如旅游业等。现阶段发放的消费券更多的是面向“回补”消费,还应深入挖掘那些能够“释放潜力”的消费,如一些新兴消费、软性消费等,还有利于引导新消费、培育新业态。

2.创新发放方式,提高消费券使用率和回收率。各省市都不再采用之前现场发放的形式,基本都采用多批次网上摇号方式,这种方式节约成本、提高发放效率,但仍会导致“错位”,即摇到券的不消费、想消费的没有券。如根据杭州市旅委的统计,截至2009年7月26日,第一、二期杭州旅游消费券的回收率分别为25%、10%。因此,应创新消费券的发放方式,通过个人电子支付平台账户,在支付的同时领取、使用。

3.扩大发放范围。由于疫情仍处于防控中,跨省市的人口流动非存在许多障碍和不足,现阶段的发放主要面向本市辖区内的居民。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需要持续的恢复和推动,因此,各地还应考虑面向外地游客的全国范围发放旅游券,吸引外地消费者到本地消费。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是“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集合体,产业关联性强。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会给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带来4.3元增值效益。因此,通过旅游消费券提振旅游经济快速恢复,有着较强的产业连带效应和乘数效应,能够带动很多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内需从而拉动整体消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文化、旅游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消费会逐渐增长。在此背景下,发放旅游消费券必将产生更大的拉动效应。

作者简介:张娜,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本期责编:胡俊

特别声明:【专家学者智“疫”】系列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网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相关疑问请联系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