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国有超1800万家中小企业法人单位、83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占据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这些群体是我国经济稳增长和稳就业的重要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哪些困难?国家帮扶和生产自救情况如何?基于此,2月27日起,中国网政务策划【中小企业解“疫”之策】专题系列报道,解读疫情期间中央和地方针对中小企业出台的政策措施,报道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进展,破解和解读,畅通政策信息传播和中小企业解“疫”之策。
疫情下北京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困局与对策
何 勤
北京联合大学中小企业研究中心
新型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遭到了重创。从2月10日起北京的中小微企业陆续复工复产,面对疫情下北京市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各级政府出台惠及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度过难关。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北京16条”),各相关部门、各区相继细化出台了具体措施,如“东城52条”,“丰台 10条”,打出了一套“短、平、快”政策组合拳,可谓政策出台及时、力度大、精准度高。但当前已经进入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统筹协调的新阶段,如何帮助北京中小微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成为下这一新阶段政策的着力点。
一、目前北京中小微企业存在的困局
(一)结构性矛盾突出,影响复工进程
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复工意愿强烈,但实际复工率不高。据调查,近八成企业计划于2月中旬以前复工,复工意愿较高。但从实地调查看,截止2月18日,近五成小微企业示范基地的入驻企业复工数量低于30%,两成左右复工数量在30%到50%之间,只有近三成的示范基地企业复工数量高于50%。二是用工短缺和企业招聘需求下降并存。一方面,疫情相关物资生产、快递、外卖、超市等商贸流通行业由于人员无法按时返岗,出现用工紧张。智慧零售业销售量较疫情前大幅上升,造成用工紧张,在岗员工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订单锐减,八成企业预计上半年用工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制造业招聘数量降幅超过80%。
(二)订单锐减,供应链尚未恢复
市场订单锐减,订单无法正常生产。据调查,六成的企业表示市场订单明显减少,是当前最主要的困难;三成的企业表示虽然有订单但无法正常生产,原因包括:缺乏防疫物资、生产工人、员工及管理人员无法正常返岗。供应链尚未恢复,上游原材料厂商未开工,无法供货,供应链上下游没有打通,道路运输管制等导致产能发挥不出来,订单无法正常生产。
(三)现金流紧张,成本压力大
据调查,九成以上中小微企业反映疫情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张,资金压力加大,亟需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流动性资金支持。五成以上的企业表示无法正常生产,但经营成本仍需承担是目前面临的生存压力,经营成本主要集中在房租和人工成本两方面,其他成本还包括疫情前备货的投入成本、因疫情导致投资回收期延长的融资成本等。
(四)融资规模小,政策诉求尚未全面覆盖
当前的融资规模仍不能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2020年1月1日至2月15日北京中小微企业合计融资担保规模41.8亿元,同比下降14.0%,企业融资整体规模仍需进一步提高,以应对疫情影响。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院线、旅游、酒店等行业有较大融资“保命”性需求,科技型企业有投入研发的“输血”性需求。据调查,北京中小微企业的政策诉求主要体现在阶段性社保费减免、税费减免、房租补贴等方面,从近期出台的政策看,在房租补贴、稳岗补贴、融资支持、疫情防控保障等方面均有覆盖,但与上海、浙江、广东等中小微企业发达的其他省市相比,北京市在阶段性减免社保费、税费减免等方面尚未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同时部分政策企业仍无法享受,如减免房租,只有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才能减免租金,而私有企业、二房东并没有做到减免房租。此外,现有政策主要是针对以公司形式注册的中小微企业,但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微型企业存在政策覆盖不到的“盲区”。
二、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北京中小微企业在复工复产阶段遇到的困局,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三救结合”,统筹协调
采取自救、互救及抢救“三救”结合的策略,一是“自救”,中小微企业尽量做到“开源、节流”,尽力拓展新订单,通过协商采取减薪待岗等节流措施。同时,要充分利用新政策开展自救,及时掌握申报条件、办理流程和办理方式,用好、用足政策,通过自己的努力“吸氧”、“过坎”、“解困”。二是“互救”,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以兼并、合并等方式抱团取暖,政府着力推动供应链上的“三角债”问题解决,解困中小微企业现金流不足。平台型企业适当降低收费或是佣金标准,据调查,疫情下餐饮企业堂食关闭,主要依靠外卖平台营业,而当前几大外卖平台收费标准较高,建议特殊时期平台企业降低收费标准,政府适当给予补贴。三是“抢救”,政府和专业机构出手抢救处于危机中但又重要且有潜力的中小微企业,先保证其活命。同时,依托京津冀区域联动合作机制,发挥好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专业机构作用,加强企业对接,提供“员工共享”等新的用工模式。
(二)分层分类,精准发力
把普惠帮扶、重点帮扶、精准帮扶、均衡帮扶结合起来,一方面分层分类进行精准帮扶,按照企业的重要度和危机程度,重要度按照所处行业、科技创新水平、代表性的新模式等指标划分,危机程度按照企业所处的危机程度划分,把企业分层分类,将重要而又面临重大危机的小微企业作为下一轮政策的发力点。
(三)补齐短板,提升匹配
重点解决前期政策措施未覆盖、力度不足、效果不好的问题,补齐短板,提升新政策与当前中小微企业面临困境的匹配度。
金融政策——“延长时间窗口期,临时性降低利率“。为解决中小微企业出现的现金流问题,当前的政策仅关注到信用贷款中的续贷比例,还应考虑中小微企业疫情下的恢复时间窗口问题,建议金融机构提供超过1年的无息贷款,帮助重创下的中小微企业恢复业务。提高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参照上海市的做法,在疫情防控期间相关贷款利率参照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至少减25个基点,鼓励金融机构利用银税互动,通过绩效考核调整,提高不良容忍度,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支持。
减税政策——“返还部分税收,扩大减免范围”。中央将增值税由3%降低到1%,这是长期性、普惠性的政策,但对于业务几乎停滞以及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小微企业,建议暂时返还之前缴纳的部分税收,以抢救危机中的潜力小微企业。同时要进一步降低房租或提供房租补贴,对受疫情影响严重或民生保障如菜店、生鲜超市、便利店等支持比例由70%提高到80%,实行停业期间减免水电费,复工期借鉴浙江政策,工业用水、天然气价格下调10%(期限为3个月)。可参照浙江、广东政策,减免定期定额个体工商税;对确有困难的企业可申请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
阶段性减免社保费——“加大社保返还力度,下调缴存比例”。参照上海、广东的政策,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返还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由返还上一年6个月扩大至上一年12个月。临时性降低医保费,可借鉴上海市相关政策,2020年下调0.5个百分点。借鉴杭州政策,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最低至3%,或申请缓交。扩大补贴范围,如提供员工集体住宿密度补贴,统筹解决返工人员过渡性住宿补贴。
(四)服务赋能,谋划长远
“依托载体平台,落实‘三用’”。北京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特点是载体丰富,如产业园、科技园、孵化器、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众创空间等丰富,平台经济发达,而北京中小微企业小且分散,应鼓励园区、基地、空间、平台等为上下游小微企业及时提供“用人、用钱、用料”的帮助和支持,政府根据服务和减免情况给予适当补贴。
“加快无接触申报流程,实现快速输血”。政府相关部门在疫情复工期要加快线上服务建设,开通无接触线上申报,加快申请和审批流程,提高各类补贴到账速度,以保障企业的现金流以及科技防疫研发补贴。开通复工服务微信公众号,提供开工物资保障、防护需求、政策咨询、员工返京、心理援助等服务。提供免费人才招聘、数字办公、线上政务服务等。
“短平快开展应急,立站稳打造韧性”。除了以上阶段性政策发力,通过输血抢救中小微企业外,是时候着眼考虑长期问题了,要将经济复原的政策筹备,作为复工之后的重点,重点考虑如何破解用工短缺问题?提振消费市场萎缩?加强中小微企业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疫情过去后,中小微企业终究是要面对市场,因此要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在市场中立得住、站得直、走得稳。(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何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