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政务信息 > 

北京日报:以政务公开激发更大治理效能

发布时间: 2020-03-18 |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范荣 | 责任编辑: 胡俊

通过政务新媒体渠道主动推送政府信息比率达到30%;“僵尸留言板”和“僵尸电话”基本消除;政府及部门会议开放比率提升20%……日前,《北京市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发布,在信息公开、政务咨询、政民互动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大动作。

政务公开本就是满足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的刚需,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空前高涨,政务公开的速度与质量必须与时俱进。作为首都,北京向来在这方面坚持首善标准:重点领域信息全部公开,城市发展最新动向“一键可查”;政策解读注重实效,简明问答渐渐成为标准“发布体”;城市大事小情力求共治,“议事厅”“群言堂”遍地开花……这些举措不仅增进了干群互信,更大大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效能。如今面对推进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全面完成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阶段性任务、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高地等新任务,我们还是要充分撬动政务公开这个支点。

从本质上说,政务公开不是简单的告知,而是与公众关系的调整。也正因此,人在哪儿,工作就要做到哪儿,而且要让人看得懂、用得上。以此标准审视现实,不难发现我们目前的政务公开其实存在一些有待提高之处。比如,对于社会关切做到了及时回应,但干货可以再多些;有的部门留言板、服务热线样样不落,可“非我职属”的回应终究没有解决市民问题;政务新媒体“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无形中导致办事群众不得不左下一个右下一个……这些短板的存在,可能导致一些政务公开形式大于内容。到头来,难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饥渴”不说,还可能拉低政务部门的公信力。

在笔者看来,此番发布的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主要是围绕提升服务效率、倒逼服务意识用功发力。比如,实施首问负责制,明确第一个被询问的人员有责任切实解决公众提出的问题,即便相关事项超出了本部门职责,也要明确为咨询人指路。这固然增加了政府部门的沟通成本,但减少了办事群众被踢皮球的可能。比如,政务公开平台建设从分类开发向集约建设转变。事实已经证明,政务新媒体在精不在多,大刀阔斧改革,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为政务部门自己减了负。“一网打尽”之后,能够一网通查、一网通办、一网通答、一网通管,善莫大焉。

“政府不发言,舆论就发炎。”对于北京的探索姿态,我们要为之叫好,但新举措的效果还要通过实践检验。所有人都是“阅卷人”,期盼相关部门始终倾听民意、不惧吐槽,不断完善政务公开的方式方法,在积极互动中激发更大的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