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政务信息 > 

【智“疫”】第20期:农产品供应链在抗击疫情中凤凰涅槃

发布时间: 2020-03-0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欧阳日辉 | 责任编辑: 胡俊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献策献力,动员各方力量支持帮助疫情防控工作。目前,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的背景下,下一步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尽快回归正常轨道?如何有效消除肺炎疫情对我国的影响?疫情防控工作还将如何开展?中国网政务联合新型智库“国声智库”策划推出【专家学者智“疫”】专题系列报道,邀请我国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疫情有关议题展开研讨,刊发相关评论文章,解读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发挥智库机构咨政建言、舆论引导功能和国家媒体平台的作用,助力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推动中国经济尽快恢复平稳发展。

农产品供应链在抗击疫情中凤凰涅槃

欧阳日辉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中央一直努力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2019年中央财政资金向确定支持的省(区、市),每个省(区、市)提供2亿元的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产后的供应链体系建设,包括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加工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为确保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应链不断链,切实保障市场供应,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资金保障湖北农产品供应链,支持做好农产品供应的货源组织、储备和对接调运。

供应链体系在救灾、减灾中都至关重要,农产品供应链关乎老百姓日常生活和情绪稳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等农产品供应事关稳定大局,凸显了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这次疫情是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一次大考,对农村电商发展“危”与“机”并存。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考验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确保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防止应季果蔬滞销,供应链通畅不断链是基础保障。2月11日,商务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做好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紧急通知》。疫情期间,如何产销对接解决农产品上行到城市并入户,满足城镇居民生活需要,减少耗损,考验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暴露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存在的一些不足:

(1)疫情加重了涉农企业运行成本,农产品等生活物资有可能供需失衡,物资断链现象值得关注。初期,因突发的疫情及应急措施的限制,流通难度增加、运营成本增加,涉农企业的经营难度加大。各地交通阻断,农资送不下去,养殖户因饲料无法运入,禽畜养殖无法为继,瓜果蔬菜无法外运,当季上市的农产品滞销,果农菜农心遭受损失。随着疫情防控时间拉长,如果生产资料类的供应链运行处于半停顿状态,在疫情后期物资供应不足的风险增大,特别是对于农产品这类具有较长生产周期的物资后期供应风险可能更大。流通体制受阻,出现了成熟的草莓和瓜果喂猪、当季的蔬菜烂在地里、鸡鸭因断料被养殖户填埋等令人痛心的现象。

(2)疫情对我国物流快递正常运营造成极大冲击。本次疫情中,顺丰、邮政、京东等等直营快递公司在保障供给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达系”快递公司的复工时间推迟到2月10日左右全网恢复运营。数据显示,自春节期间一直持续至2月上半月,零担物流长时间呈现停摆状态、整车物流也仅仅恢复到去年同期20%左右的水平。物流快递复工时间延迟之后,对于全国物资供应造成极大的不便。即便专业物流维持营业,但平台之间缺乏统一调度,对物流企业的高效协作提出了挑战,未能在农产品供应方面充分发挥最大作用。物流平台在信息共享、资源调度、高效协作等方面仍然有较大集成空间。

(3)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存在的固有问题再次得到暴露。国内农产品流通主要采用批发市场模式,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互联网化程度相对工业品供应链要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仓储运输、产品销售和配送、金融服务等环节的融合程度不高,供应链体系中服务质量不高。疫情突发期间,供应链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充分得到暴露。比如,供应链主体间的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及时,农产品供应链节点间的衔接不畅的弊端暴露无遗。冷链体系建设落后,受疫情影响物流时间延长之后,整个运输、仓储过程中变质、污染、破损更加严重。农产品流通成本高,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储存和加工配送等环节自动化程度低,供应链运行效率不高,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迫在眉睫。

(4)农产品运输体系衔接有待提高效率。疫情突发初期,农村的路不通,有的地方“土政策”随意加码造成交通堵点,外地采购车量无法进入产地,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源头断链;有铁路专用线的生产资料仓库能够接受铁路进货,但难以组织货物出库配送,造成物资库存积压,运行梗阻。从中央到地方都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1月30日,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各地严格执行“绿色通道”制度。2月12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要求保障道路运输通畅。2月19日,云南省印发实施《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强农产品供应保障若干举措》,针对当前农业产业生产、供应、流通、消费和市场预期各环节的突出问题,要求保障运输顺畅,畅通农产品物流。

(5)农产品应急供应链系统缺乏。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严重滞后。为了应急和保障供给,军队承担了武汉市的物资供应,市内的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和快递公司完成最后一公里。武汉封城对农产品供应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建设军民一体的农产品应急供应链系统。

二、农产品供应链将会迎来洗牌机会

透过疫情对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考验,我们需要切实解决农产品供应链体系长期存在的问题和痛点,加快生产资料的供应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配送环节和销售环节的智能化,把所有相邻企业依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网络,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效率。

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农产品供应链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迎来洗牌机会:

一是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互联网化、数字化、智慧化的信息平台,智慧仓储的开发和应用。供应链企业将强化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应用,把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应用到物流和配送领域,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是大势所趋,也是商机所在。未来大型物流企业必须是全程可追溯、可视化管理,强化生产、运输、仓转配的大物流与平台等各方信息共享,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总体效率。

二是发展无人或无接触(机械人)配送体系。机器为我们提供高质量、安全和精准的服务。针对农产品的配送机器人、移动智能快递柜、无人机等无人配送技术将进一步得到政府的政策鼓励和财政支持,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无人机、无人车等新技术新装备近距离配送物资将得到大力推广,货物转接签收采用二维码和RFID签单等电子技术将得到应用。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提高技术保障、标准化操作,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是构建城镇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体系。以智慧物流装备为抓手,城镇将加快构建快递+电商+制造企业+商贸物流的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体系,推动智慧物流进社区、进校园、进村镇、进园区的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四是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得到发展。以贴近末端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或销售中心为交易核心,抓住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对资金的依赖,打造资金流、物流全封闭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实现各环节利益共享。受疫情影响,一些中小企业在股票质押、公司债兑付等方面遇到困难,生产经营受到严重打击,在为企业提供相关金融贷款、化解流动性危机、渡过难关的同时,也将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

五是打造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生态协同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农产品供应链终端建设加快进程。实现订单生产,减少供应链中间环节,降低供应链流通成本,提高供应链总体效益。帮助涉农企业建立线上宣传、线上销售平台、配合线下生产、物流配送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运用直播平台、小程序等营销方式推销农产品,商机巨大。农产品供应链终端建设打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通道”,探索终端实体门店和线上平台建设高效协同,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发展。

六是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创新。有专家提出,建立多尺度的物流联邦与联邦式组织机制有助于将有限的物流资源和能力充分高效利用。疫情将加速物流快递市场洗牌,中小快递企业因资金链等问题或将退出市场或被收并,同类物流企业建立资源与能力共享的物流联邦变得可行,联合起来应对资源与能力短缺问题。政府、行业组织和供应链企业形成多层次矩阵式的联邦组织机制,能起到协调、推动和维持的作用。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信息共享和组织协调机制亟待得到优化,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运输和物流成本。

三、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议

2017年10月,国务院首次就供应链创新发展出台了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供应链是什么?干什么?要怎么干?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合作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于一体的农业供应链体系”;“加强农产品和食品冷链设施及标准化建设”;“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链条可追溯体系”。

“人类遭遇的每一次灾难,总是以社会的进步作为补偿。”广义的农产品供应链,是指水果、蔬菜、肉类、大宗种植、水产的初级农产品、初级加工农产品、名优农产品等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必须在对冲疫情影响过程中认真总结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得失,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新技术应用和新模式创新步伐,培育新业态,既要加快构建现代化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升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和效率,又要借机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应对新冠疫情这类“黑天鹅”保障供应和保护生产。

1.探索产地直销模式,优化农产品供应链

一些批发市场和生鲜电商平台探索的“基地+市场+零售终端”的经营模式,在疫情期间通过电商平台得到强化。2月6日,阿里巴巴就已全面启动“爱心助农”计划,2月10日拼多多上线“抗疫开拼,爱心助农”,2月13日京东上线“京喜助农”会场,为滞销生鲜果蔬打开销路。这种产地直销模式有可能改变我国流通供应链主要采用批发市场的模式。产地直销模式是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方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相关利益方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农产品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

2.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方式,培育农业合作社、互联网平台和供销社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主管部门也一直扶持实现“销+产”或“产+销”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承包农户采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农业生产托管等方式融入农业供应链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供应链最终还靠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自发形成的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共同体在市场化运作中,加强农产品生产流通与农资供应链结合,供应链上下衔接、产销对接,形成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服务等活动的市场化体系。

3.发展“不接触配送”物流服务新模式

“不接触配送”服务起源于“非典”期间。新冠疫情强化和升级了这种服务模式,苏宁物流、天猫超市、饿了么、盒马、星巴克、喜茶、肯德基、必胜客、便利蜂、达达快送、每日优鲜以及各地的商超等,上线“无接触配送”服务,并发布了相关服务规范。比如,美团发布的《无接触配送服务规范》,从术语定义、平台信息服务能力、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界定了外卖平台推行“无接触配送”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无接触配送”服务在本次疫情中深入人心,消费者将习惯和接受这种方式,借助智能快递柜、快递驿站、代收点等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或用户指定地点来完成物品寄递。快递服务有可能进一步细化为上门服务、“无接触配送”服务,国家和行业协会有必要规范智能快递柜、无人配送小车等“无接触配送”服务,促使新业态健康发展。

4.推动农村电商和县域电商加速发展

生鲜电商在2019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疫情在客观上普及和推动了电商在农村的应用,做实电商市场下沉,促使农产品电商再上新台阶。农资电商、农业信息传播平台、物联网等农业衍生业态将迎来发展良机,传统的技术服务模式,传统的现场观摩会、农民培训会、终端订货会等都有可能在网上完成。电商在疫情期间“缝合”了农产品供应链,培育了农村消费者,电商行业也将因为此次疫情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刻。《微信战“疫”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月14日,小程序超市业态访问量同比增长115%,生鲜果蔬业态访问量同比增长168%,社区电商业态同比增长83%。复工后,物流行业小程序访问量环比上涨68%。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8号)规划了到2020年发展农村电商的目标。建议中央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制定农村电商发展新的指导意见,出台农村电商发展的“十四五”规划。

5. 加快新技术在农村的应用步伐

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机器代替人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种养殖效率和效益,技术、模式及方法的创新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产品供应链将有可能优化,更多农产品企业将会使用信息化系统、自动化设备等科技力量来进行经营创新及降本增效工作。加快推动建设农业供应链信息平台,集成农资、生产、库存、渠道、物流、营销等各环节信息,农民、电商平台、批发市场、农业企业新型可以及时、完整、连续地获得市场信息,并以此准确调整其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销售策略。农业供应链信息平台还有助于建立全链条可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运输、储存、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追踪识别,有助于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统筹农副产业供给,保障农副产业平稳有序发展,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疫情尚未结束,或许我们总结疫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尚早了点。但是,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疫情对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政府、企业、学者都应该反思我们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火线完善我们的短板,因为我们很多改革都是依靠外部力量倒逼的。

本期责编:胡俊

作者简介:欧阳日辉,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商务部内贸流通咨询专家、国家粮食和物质储备局信息化建设专家。

特别声明:【专家学者智“疫”】系列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网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相关疑问请联系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