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政务 > 政务信息 > 

【专家学者智“疫”】② 于爱芝: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国际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0-02-2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于爱芝 | 责任编辑: 胡俊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都在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献策献力,动员各方力量支持帮助疫情防控工作。目前,全国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有效进展,国家多方面多举措实施部署谋划,动员各方力量推动企业复产复工,努力恢复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的背景下,下一步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出路在哪?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尽快回归正常轨道?如何有效消除肺炎疫情对我国的影响?中国网政务联合新型智库“国声智库”策划推出【专家学者智“疫”】专题系列报道,邀请我国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疫情有关议题展开研讨,刊发相关评论文章,解读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发挥智库机构咨政建言、舆论引导功能和国家媒体平台的作用,助力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推动中国经济尽快恢复平稳发展。 


部门协同,政策协调: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国际化的影响

于爱芝

(本报告是中央财经大学农村经济发展中心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农村经济发展中心主任,国声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对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前期非洲猪瘟以及最近某些地区出现禽流感与当前的疫情叠加,给国内农产品市场稳定运行带来严峻的挑战。特殊时期,抓好农业生产,粮食和“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的保障供应是当前疫情防控中取得胜利的基础性环节之一。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是调剂国内余缺、稳定市场供给重要手段之一。我国农产品贸易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从2011年开始成为世界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同时,中国涉农企业通过在海外投资深度参与农业国际分工,并通过多双边农业国际合作向发展中国家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提高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安全水平、改善小农户福利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农业国际化,特别是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国际投资的影响如何?近期,我们对30多家外向型涉农企业进行了问卷调研和电话访谈,这些企业业务范围广泛,涉及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农机装备制造、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和境外开发等。通过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受疫情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并探讨当前有序恢复生产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措施。

一、疫情防控手段有效,但农村地区“封村”、“断路”威胁到农业生产的正常稳定开展

调研中发现,不少省份的农村地区以“封村”、“断路”为防控手段,有效地遏制了疫情向农村蔓延的同时,商品的正常流通、企业员工的正常流动均受到限制,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和物流造成了严重影响。比如,安徽太和县正逢红薯育苗和草莓扩繁时节,受封村影响,工人难以跨村流动,直接影响受访企业的种苗生产,今年的生产计划无法落实,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达300万。养殖业及上游饲料加工企业和下游收购屠宰加工和销售集体面临“运不进、销不出”的困境,行业整体受到的冲击较为严重。

此外,被调研企业反映,部分地政府对疫情发展缺乏科学的判断,防控手段过激,以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名,不计成本,施尽手段。例如某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具备防疫、隔离条件,生产场地开阔且所需人员较少但政府对企业复工请求不予审批;一些企业处于疫情较轻东北地区,政府“一刀切”的干预导致企业无限期停工,企业营收预期下降,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二、疫情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制约初显,持续影响的风险不容忽视

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国内管理部门审批缓慢,银行、海关等相关部门推迟复工,导致企业进出口业务不能正常办理。例如某受访企业在非洲负责执行农业援助项目,受疫情防控工作的影响,种子出口审批程序缓慢,企业担心错过当地种植季;其他受访企业进口抵港的皮棉、油菜籽和饲料原料等货物滞留,不能清关入库,导致滞箱费、滞港费等费用的产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还有受访企业反映由于因国内推迟复工时间,银行未正常开展业务,导致企业进口货物的资金无法及时汇出,违反出口国的资金支付规定,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

另一方面,疫情引发的国际环境变化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显现。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已有 102个国家采取了入境管制,这些措施直接导致我国正常的商务活动受阻、人员流动中断。受访访企业准备赴意大利、俄罗斯的商务团因疫情3个月内不能成行;部分企业在海外安排的新品种的现场会也因疫情禁止中国人入境而无法执行;由于菲律宾、俄罗斯和印尼等封关,一些在欧洲、非洲和南美进行农业投资的企业其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不能及时返回,当地的农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压力。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继各国入境管制和对中国船舶加强停靠限制之后,部分国家借新冠肺炎疫情,提高中国农产品准入标准、甚至颁布进口禁令,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出口。例如,约旦自2月2日暂停进口中国动植物产品;印尼对船舶的疫情防控措施升级更新,导致船期延误1-2天。此外,还暂停进口中国食品与饮料类商品。俄罗斯也暂停从中国进口蔬菜和水果。未来要谨防临时性的市场准入措施常态化并演变为技术性贸易壁垒。

三、疫情持续下经济主体预期会对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国际投资产生不利的影响

受疫情影响,大宗货物期货下跌,皮棉等现货价格大幅下跌,严重影响了涉农进出口贸易企业的效益。此外,由于国内延期开工,企业出口订单难以按时交付,企业的营收预期下调,并会进一步影响其投资信心。随着欧洲、中美洲国家一些地区种植季的来临,持续的人员流动和商品进口限制,甚至带中国标识的种子、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在物流,检疫方面必然会受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疫情持续可能诱使进口国对中国农产品标签、标识制度施以更严苛的标准,疫情对农产品贸易的短期冲击效应将呈现长期化的趋势。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相对稳定时期,既要做好防疫又要抓好农业生产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有效应对疫情给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结合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广大企业的诉求,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议政府在科学评估各地农村疫情风险,有序恢复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稳定供给和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当下正值南方早春农业生产和北方备春耕的关键期,防疫与复工“两手抓”,尽快放开非疫区和低风险疫区的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中风险疫区,高风险疫区防疫优先,暂不恢复农业生产。

2、此次疫情,受停工和出境管制措施以及紧急贸易限制影响,种养加等劳动密集型涉农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这些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弱,建议政府在中小微企业贷款支持适当向这类企业倾斜。另外,充分利用保险和专项补贴等手段,对涉农企业停产造成的损失进行一定的补偿。政府鼓励银行减收涉农企业的贷款利息,实现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共度难关。

3、建议当前非常时期,商业、海关质检等管理部门优化公共服务,对涉农企业境外经营所需的种子、农机等生产资料的出口审批流程要简化。对于企业进口的加工原料、食品饮料等提高进口报关效率,并在确保健康安全的条件下有序复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缩短进口商品出关出库的时间周期,切实降低企业经营负担。

4、鼓励协会、商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上下游供应链的资源,整合生产能力,尽可能降低因停产和延期复工造成的订单损失和市场流失。

5、加强同国际重点农业国家涉农主管部门,产供销,行业协会,主要贸易商的沟通联络。一方面通过信息的及时沟通消除误解和恐慌,另一方面推动涉农投资和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6、疫情下的舆情引导要注重信息整合和有效传播。科学、透明地报导疫情发展,及时、准确传递应对措施有助于改善国际国内环境。这对于稳定公众预期,提振信心,降低疫情对宏观经济和农业部门的冲击和影响尤为重要。

本期责编:胡俊

作者简介:

于爱芝,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农村经济发展中心主任,国声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农业与农村发展、农产品价格与市场运行、农业政策评估、农业对外投资与农产品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