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A_meida
官方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政务 > 政务信息 > 各地声音

北京将制定要求基层可开证明的“保留清单”

发布时间: 2016-12-02 | 来源: 新京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孟超

北京将制定基层证明“保留清单”

市编办主任刘云广介绍,对各部门提出的“保留清单”以外的证明要求,公众和基层可以说“不”

市编办主任刘云广。市编办供图

继首批取消调整74项政府部门要求基层开具的各类证明后,北京将继续对市级部门设立的证明进行清理。昨日,市编办主任刘云广表示,为了防止已经被清理的证明“死灰复燃”,北京将制定要求基层可开证明的“保留清单”,对各部门提出的“清单”以外的证明要求,公众和基层可以说“不”。

今年5月,市编办对基层开具证明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初步统计由基层开具的各类证明有200余项。11月15日,首批74项证明率先被调整取消。

那么余下的证明如何处理?北京市编办主任刘云广昨日表示,对于余下的证明,一方面继续清理,对于依据相关规定设立的,看法律法规有无修改可能;另一方面,看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办理,尽量减少企业或公民个人跑腿开证明。

刘云广透露,目前,市编办正在研究出台一版要求基层开证明的“保留清单”。他表示,如果不明确“保留清单”,开证明的随意性可能还是很强,有些部门的一些证明还有可能“死灰复燃”。

“也就是说,你说把这74项取消了,他又换一种方式还是要基层提供。”刘云广说,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把已经取消的证明固化,市编办计划出台一份要求基层开证明的清单。有了这个清单,一方面可以约束部门不随意要证明,另一方面也向公众、向基层传递一个信息,哪些证明是需要开的,可以开的。

■ 对话

刘云广:将清理150项行政审批中介事项

接手审批制度改革近4年,北京市政府职能发生了哪些转变?老百姓办事是否越来越方便?办事过程中那些叫人为难的“奇葩”证明还剩多少?昨天上午,“一把手话改革”活动走进北京市编办。市编办主任刘云广接受媒体采访,介绍了北京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的情况。

审批少了,监管方式和措施多了

新京报:“放管服”改革,重点有哪些?

刘云广:“放管服”是2015年后开始有的概念,原来叫做审批制度改革,北京市编办从2013年开始接手这项改革工作。“放管服”体现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放,指的是简政放权;管,就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服,就是优化政府对社会的服务。

放,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减审批事项,减非许可审批,减中介服务事项。减少人民群众和社会创业、老百姓办事相关的服务事项。管,过去政府对城市的管理习惯使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审批,一种是处罚,现在的做法是减少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新京报:放和管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刘云广:用我们的话来说,放和管的关系,一个少了,一个多了。审批少了,监管的方式、监管的措施多了。在监管方式、渠道、手段,北京做了很多探索。

比如说,双随机的监管方式,为的是提高监管的公平性。所谓双随机,是指监管部门,或者执法部门在执法时,要避免和减少随意性、主观性,把检查单位和执法人员全部列入,去哪个单位,谁去检查,随机抽取。

另外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也是近年政府大力推的监管方式。目前北京做得比较好的是工商局。工商局建立了信用信息体系,把北京市所有的企业,包括在工商登记的社团组织,信息全部上平台,违法违规信息也在平台上,平台对公众开放,群众可随时访问。按工商局统计,每天到平台上查询信息的组织、个人在几十万次。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