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性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上海、浙江2014年启动的高考改革将在2017年迎来第一批毕业生。近日,浙江10月学考选考成绩公布,对2017年的浙江考生来说,这是他们最早知道的一部分高考成绩。与此同时,一篇名为《浙江高考改革是一场闹剧》的文章在网上迅速传播,教育专家、教育管理者、家长、老师纷纷加入到争论之中。
新高考方案改变了什么?围绕改革措施,以家长学生、学校教师和地方教育部门为主体的三方进行了怎样的博弈,改革是否要坚持下去?记者进行了调查。
节奏更加紧张,应考更讲策略
“以前听说高一随便学,高二巩固,高三冲刺,可实际上,我觉得高二就得冲刺了。”温州某中学的姚洋如此描述新高考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令姚洋紧张的,正是浙江学考选考的时间安排。按照改革方案要求,浙江省在每年4月与10月分别组织两次学考选考(除语文、数学之外的科目),在整个高中阶段,每个学生的每一科目都可以考两次,并自己选择计分的选考科目。与此同时,成绩计算也不再以卷面分数为准,而是以等级计算:在学考合格前提下,从起点赋分40分到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等级是按照成绩在当次考试的排名确定。如成绩在当次考试排名的前1%,赋分100分;排名在前2%,赋分97分,以此类推。
“我就是按部就班跟着学校学,另外在外面上了补习班。现在每周只有周日下午休息,其他时候都在上课。”姚洋觉得这是奋斗的过程,“没觉得委屈吧,反正高考怎么都要拼一把。”
而“拼一把”在学校的层面有更多的技术内涵,各个学校都在研判如何运用规则获得更好的成绩。例如,2015年10月的第一轮选考中,温州某中学高二(6)班就通过“排兵布阵”成为赢家。在全班40人选考化学的情况下,10人获得满分,90分以上27人,全班平均分为96分。班主任苏老师介绍,第一次选考,很多好学生顾虑会多一些,而他的学生决定去拼这个机会。“这是新高考等级赋分给予我们的机会,很多人不参加第一次选考的理由是课时没教完,但我们发现,其实分数与课时是否上完并无绝对关联。”苏老师说。
无独有偶,“田忌赛马”的策略在一些相对普通的学校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同一次考试中,杭州某中学高二年级500多人中有150人参加了技术科目的选考。该校黄校长介绍:“学校生源不占优势,选考物理、化学等科目基本没有优势。我们就打个时间差,首考就选考技术科目。为此,学校把原本高二开始的通用技术课程提前到高一,和信息技术课一起上。师资紧张,就从职校聘请老师,减少一些其他学科课时。”
一位老师为记者分析了一般的应考时间图。“高二10月的考试,大家都没准备好,把学考不计分的科目先考掉。高二4月的考试,主攻选考,高三10月第一次英语高考加补充选考。”
改革需坚持,试点渐完善
日前,浙江省教育厅下发《关于纠正部分普通高中学校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要求错误做法的通知》,对部分高中赶抢进度、停课搞“学考会战”、延长教学时间占用晚间时间和节假日时间复习等情况,明确要求纠正。
杭州某中学家长陈女士有一对双胞胎正在读高三,她对新高考改革的态度相对平和。“从家长的角度看,其实希望学校能多开课,综合统筹,否则我们还得到外面花钱上课。”陈女士对记者说,“以前我们只补习数学和外语,现在又报了学考、选考的提速班,其实压力还蛮大的。”陈女士觉得,改革意图是好的,但落实中有偏差。“比如,我主张孩子全面发展,新高考方案也是这个精神,规定10门都得考。但实际上,却要求学生刚上高一就得把计分的选考科目和发展方向定下来。可上大学还有转专业的呢,过早确定计分科目,实际上更令考生紧张和迷茫。”
“最初一两年政策的执行可能会有偏差,也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但模式形成后,相信问题会被逐步解决。”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教师杨春林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立国认为:“新旧高考对比,新高考选择权大了,但学生未来要承担的风险与责任也增加了。部分家长及学生不知如何选择科目以应对考试方式的变化,因此有意见和疑问,这都很正常。我相信随着高考改革的持续推进,这种疑问、忧虑在实践中会慢慢缓解。”李立国同时指出,师资配置合理化、分层分类教学和走班制的探索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设计,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努力方向。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则已经定下来了,我们接下来要考虑的是怎么把方案落实好。我们将密切关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并作出调整。这也是试点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