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A_meida
官方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政务 > 政务信息 > 政策解读

中国教育十年减负路:为探索如何教得有趣学得有效

发布时间: 2016-11-10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孟超

回顾过往10年的减负之路,从全国的“减负十条”,到地方的“八个严格”“六个不准”“四个禁止”……从严控作业量、考试频率、在校时间,到针对违规行为提出严厉惩治措施,一些地区甚至使出了降低高考难度的“杀手锏”。但是,“学校减负、社会增负”“老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仍比比皆是。

如何有效减负和缓解焦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看来,“从来就不存在没有压力的学习,国内如此,国外也是如此。减负不是目的,要让家长和学生明白压力的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要让减负从单纯物理时间上的减少,升级为单位时间所获价值和效果的提升,这才是减负的根本所在。”

真正该减的应是那些低效的、与学生个体不匹配的学习

提及减负,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常会指向两个方面:一个是因学习时间过长导致的生理负担过重;另外一个是因各种压力导致的心理负担过重。很多专家指出,这两种负担的产生其实与“第三种负担”有关,即由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相匹配的学习方式的适宜度所引起的负担。“如同人体消化不良,原因有多种可能性。可能由于吃得过量,可能由于情绪障碍,还可能是进食方式不当造成。这种学习负担,既有别于客观的认知量负荷,也不同于主观的心理负担。”有学者分析。

洪明解释,换个简单的说法就是,同样听老师讲课,在有的学生看来,太过简单,吃不饱,可在另外一部分学生看来,则过难,不好理解,久而久之会成为压力,甚至负担。这就需要在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和优化。

“首先要从课堂突破。就教学系统来说,课堂是学生学习行为发生的最重要的场所,要让学生学习新知的第一时间就没有过重负担,是实现有效减负的突破口。”对此,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健敏教授曾指出,要深化学习方式变革。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型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是探寻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学习系统的根本。

高明的老师,往往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学习活动,以核心知识的、简明的“学习设计”来促成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当学习变得有意义,负担的概念自然而然也就淡化了。

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关于减负,有一个概念深入人心,即从“他主”学习提升为“自主”学习,从“为他人学”到“为自己学”。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上付出的时间变得更有效率、更有价值。对此,石家庄一中教师吕学功分析,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日前,在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一门名为“动物的窝”的主题课上,数学、语文、英语、科学老师齐上阵,把同学们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每一组分别从生物、地理、英语、写作、艺术等角度查找资料、深入探究、呈现结果。有的同学是利用美术和科学的知识,在展板上绘制了团队所选择的动物巢穴的思维导图,有的团队则现场写剧本排演了一个相关主题的舞台剧,并用英语表演出来。课堂上的交叉学科知识与内容的精彩呈现,则是基于孩子们在课下进行了大量资料的搜集和深入探讨。

如何评估这样的教学模式?有的家长认为这是给孩子们在作业之外额外增加的负担,而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们进行这样的准备,看似付出的时间更多了,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学习效果。

有这样一个现象耐人寻味,很多在学校内不会学习、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在教育培训机构却找到了兴趣。“3个小时的课程,短得就像3分钟一样。”在学而思上奥数培训班的清华附小四年级学生李彦宇的话很具代表性。对此,有学者分析:原因在于他们实行的评价方式是让学生和自己比,把这个阶段的自己和以前的自己比,只要有一点进步,教师就大加鼓励,而不是拿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来打击、挖苦成绩较差的学生。

“减负不仅是减学业负担,更是通过评价手段的改变来减小心理负担,学生的心情一旦放松了,学习上反而会变得主动。”吕学功分析。“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曾说过,“要努力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努力使学生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减轻学生负担和缓解家长焦虑,就是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和信心。”洪明说,当学生大多因兴趣而学,更加积极主动,家长也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