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见文 | 唐旭东委员: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网记者: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您认为中医药文化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通过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来增强文化自信?
唐旭东: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文以化人,文以载道。中医药文化凝结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和健康经验。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首先是文化自信和传承创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瑰宝,如何与现代文化更好地结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医药文化应该按照总书记所说的传承经典、守正创新,将优秀和宝贵的东西传承下来,并与现代化相结合,推陈出新。其次,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开放包容与中西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胸怀和开放包容的特点,吸收了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的文明要素和先进成果。中医药文化也具备这一特质,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知识。中西医学是两个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在疾病预防和诊断治疗方面各具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取长补短,协调发展。我认为这非常重要。如何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西结合优势,解决临床治疗、预防和康复的重大问题,至关重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强调了一个重要内容,即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服务人民、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文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基于这一点,我们才能把医疗卫生工作做好。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特色和特长,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部分,与其他国家不同。发挥重要特色优势,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其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尤其是我们现在强调的如何采用中医的天人合一、治未病的方法,做好疾病的预防,以及如何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的康复和治疗理念解决临床未满足的需求,这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我们做好这几点,才能在落实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中国网记者:中医药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与民心相通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唐旭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激发精神力量。屠呦呦老师获得诺贝尔奖对国际产生巨大震动,中国传统医药领域能获得诺贝尔奖,实际上在国际社会上是一个巨大的震动,中国传统医药项目能拿到诺贝尔奖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时,也向我们国外的同行证明了中医药确实是一个宝库。我们需要更多地对中医药里面的一些精髓进行挖掘和整理,以便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例如我经常提到的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又称缠腰龙、缠腰火龙,对于带状疱疹急性皮损期,采用火针点刺后再拔火罐就不疼了,这非常神奇,但是我们许多西医专家都不知道,外国人看到后觉得很神奇。我们在学术交流、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以及国际专家共识的制定、多国和双边地区标准等方面,可以推进中医药发展。例如,我们进行功能性胃肠病的研究,参与了亚太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其他功能性胃肠疾病专家共识(《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指南 》)的制定,我们学习了他人的经验,他们认为我们的研究做得非常好,这是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总而言之,我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非常丰富,也是与时代俱进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并将其应用于医疗卫生工作中,以推动其更好地发展。
中国网记者:在当前全球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医药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唐旭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首先,社会团体的学术交流得到加强;其次,各大型科研和医疗机构与国外科研医疗机构的交流和合作也在不断增强。同时,民间的参观学习也在不断增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点:第一,促进健康、解决疑难疾病,即从医疗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出发,从这方面着眼和着手解决问题。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无论是循证证据还是作用机制的解明,国外学者都非常欢迎并且感兴趣。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需要在健康和慢病防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太极拳、针刺和灸法,在欧美非常流行,通过健身功法的锻炼和中医药治疗,可以解决日常常见的老年性退化疾病和个人健康问题,广受欢迎。第二点,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良好的途径进行交流,工具方法上的创新非常重要。例如,近来火热的电影《哪吒2》是一种很好的载体和形式,包括中医药这种有趣的古代故事和一些有效的疗效案例,我们需要通过合适的新技术新途径让人们更容易理解、接受并且感兴趣,这非常有价值。总而言之,随着中医药的不断振兴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我认为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以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为全球老百姓的健康和疾病防治提供更好的服务。
总监制:薛立胜;监制:孟宪宇 蔚力 许浩成;记者:胡俊 曹川川;视频:王肇鹏 李汀;设计:李晶 呼丹;审核:魏博;推广:孟超 姜壹平 秦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