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甘肃皋兰:社火闹春启新篇 非遗再现黄河魂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政务> 地方政务> 甘肃省>

甘肃皋兰:社火闹春启新篇 非遗再现黄河魂

2025-02-12 15:4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Loaded: 0%
Stream Type 直播
 
1x
--:-- / --:--

2月11日,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2025年春节社火展演活动在锣鼓声、鞭炮声中拉开帷幕。1000余名表演者纷纷亮出绝活,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社火舞动庆新春

社火这一古老而富有朝气的民俗文化,已在皋兰这片热土上深深扎根,代代相继,源远流长。展演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各支社火表演队在领队的带领下,踏着喜庆的鼓点,和着欢快的节拍相继登场,太平鼓、舞龙、舞狮、旱船、秧歌、彩旗等特色表演轮番上阵。

气势磅礴的太平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点十足,鼓手们身着鲜艳的传统服饰,腰系红绸,在激昂的号子声中,以整齐划一的动作,不断变换着阵形,或呈方阵,或呈圆形,配合着鼓点,跳跃、旋转、腾挪,动作刚劲有力,展现出非凡的力量与速度。“每年正月十四看社火,最期待的就是太平鼓,这震天的鼓声太有感染力了,让人热血沸腾,感觉新的一年充满了干劲。”市民彭湘晋激动地说。

舞龙、舞狮作为社火的传统节目,更是引来大量游客驻足围观。威风凛凛的“狮子”在锣鼓声中或抓耳挠腮,或腾空跳跃,憨态可掬又不失威武霸气。舞龙表演也毫不逊色,两条巨龙在舞龙者的默契配合下,时而蜿蜒游动,时而昂首腾飞。每一次翻滚、每一次盘旋,都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惊呼与热烈掌声。旱船、秧歌表演更是焕发新姿。旱船表演者身着改良汉服,船身缀以剪纸图案,船头悬挂蛇年主题灯笼,船夫与船娘配合默契,船身随着步伐起伏摇晃,似在水上乘风破浪,妙趣横生。

“今年的社火展演太精彩了,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把皋兰社火文化一直传承下去,让我们每年都能看到社火。”观看展演的群众纷纷为各社火队加油鼓劲的同时,表达着对社火文化的传承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此次社火展演作为皋兰县春节群众性系列文体活动的重头戏,汇聚了来自石洞镇、西岔镇、水阜镇等六支社火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观看。在表演队伍中,来自皋兰县教育系统社火队非常亮眼,来自各个学校的学生们身着色彩明艳的传统服饰,个个热情高涨、神采飞扬,踏着鼓点尽情表演,一系列特色表演,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作为学生家长,我非常支持孩子来闹社火,参与社火表演既能让孩子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又能他们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跟随表演方阵一同前行的家长李先生说。

除此之外,皋兰县还精心组织了群众文艺汇演、戏曲展演、兰州鼓子展演、元宵灯谜竞猜等活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为乡村文化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非遗手艺传灯彩

皋兰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母亲河畔的什川梨园,百姓依托古梨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闲适富足。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惊喜,“春有百花秋有果,冬天就来赏民俗”。

什川灯火是什川春节社火独有的特色民俗,“什川灯火”又称“花灯、彩灯”,其种类随着发展不断丰富,有宫灯、龙灯、莲花灯、盆景灯、鱼灯、十二生肖。早在2017年什川灯火就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根据当地习俗,每年正月十一、十二晚上都要耍花灯。“什川灯火”市级传承人魏世发从腊月开始完成了8对16盏花灯,成为今年什川社火的一大亮点。“我们祖辈几代都是木匠,从小看着父亲做花灯,耳濡目染,对花灯情有独钟。从十八岁开始,我就跟着父亲做花灯,已经三十多年了。把它传承下去,这是我的使命,也是作为传承人的义务。”魏世发说。

苏义鸿是“什川灯火”县级传承人,他在制作花灯时,对花灯的工艺、材料进行了改良,同时还结合花灯寓意,绘画十二生肖、山水等图案,增加花灯的灵动性。他介绍,花灯一般都采用蜡烛,以前扎骨架都用的是浆糊,比较容易松动,所以他今年制作花灯骨架选择了铁丝,工艺上使用电焊,让花灯牢固耐用。花灯的纸面也升级为丝绸面,彩穗也由原来的纸穗升级为丝绸彩穗,还将古诗句用书法写上去,非常精致。这样做的花灯,不容易划破,便于保存,且可长时间使用。

“希望能够加大对‘什川灯火’的保护和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花灯,积极参与进来,我也会毫不保留地把制作方法、工艺教给大家,把我们的这个灯火很好地传承下去。”在谈及“什川灯火”的保护和传承时,苏义鸿说道。

近年来,皋兰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成功申报了什川灯火、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铁芯子制作技艺、皋兰曲子戏、皋兰民歌等一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今后,皋兰县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不断激发文化发展动力、打造特色非遗文化品牌、利用非遗资源拓展产业链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努力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

【责任编辑:王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