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如何传承发展?多方专家共聚浙江嵊州出谋划策
12月18日,“民情日记”再出发——“民情日记”的传承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在浙江嵊州举行,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创新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浙江样板提供智力支撑。
1998年,“民情日记”诞生于嵊州市雅璜乡(现石璜镇雅璜村)的田间地头,成为联系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剂良方。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发端于嵊州雅璜乡的“民情日记”活动,要求乡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这一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群众工作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直以来,嵊州市在传承发展中常写常新,相继推出了“民情微群”“民情脚印”“民情大脑”,推动“民情”向“企情”“社情”拓展,并高标建成“民情日记”实践中心、教研中心,创新打造“民情服务中心”。近三年来,“民情日记”工作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全国县域改革案例20佳、全省共富最佳实践等高层级荣誉20多项。
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嵊州市对“民情日记”进行了全面升级和拓展。活动现场,嵊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潘超英发布了“民情大脑”平台。
会上,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发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公管学院院长吴结兵,浙江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洁琼等多位领导和专家也齐聚一堂,围绕“民情日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及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民情日记”如何继续创新发展,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提升百姓幸福感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民情日记”是新时代群众工作的宝贵财富,需持续创新,以更加高效、智能的方式服务群众,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