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绝学”再焕新机 《简牍学文库》项目在甘肃兰州启动
12月16日,《简牍学文库》项目启动暨编纂出版座谈会在兰州举行,标志着甘肃简牍正式迈入系列式整理、体系化研究、高效化发展的新阶段。
简牍,是纸张普及前,古人的主要书写材料。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三十多万枚简牍。
甘肃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简牍大省,拥有丰富的简牍资源。自1907年敦煌首次出土简牍以来,百余年累计出土6万多枚汉简,数量众多、发现早且研究历史长,素有“汉简之乡”的美誉。
甘肃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于柱表示,“简牍学文库”出版项目是甘肃文物保护事业和简牍学研究的大事。甘肃简牍资源丰富,“简牍学文库”项目将为学术界提供全面权威的研究资料库,省文物局已将其立项并拨付首批资助资金,“接下来,甘肃省文物局将在专业学术支持和资源保障等方面继续提供支持,为《简牍学文库》项目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希望甘肃省简牍博物馆与甘肃教育出版社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在古籍整理、学术研究和图书编辑出版等方面优势,确保《简牍学文库》高质量出版。同时,希望甘肃省简牍博物馆做好成果转化,推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和精品展览,为简牍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陈于柱说。
据悉,《简牍学文库》由甘肃简牍博物馆与读者出版集团联合策划推出,囊括新史料、新方法、新观点的百种精品学术专著,该项目将对百年简牍学研究史进行总结与传承,集中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涵盖简牍学经典名著、名家论集、汉译名著、简牍 类编、学术新著等五大部分,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打造简牍文化百科全书,建立科学系统的整理标准与范式,推动简牍学研究向更高质量发展。项目将以甘肃简牍博物馆研究团队为核心力量,加强国内外合作,培养简牍学人才,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简牍作为甘肃极具特色的文物资源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着陇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在致辞中表示。甘肃简牍博物馆作为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类博物馆,在简牍整理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去年以来,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各类图书14册,承担科研项目8项,还通过举办“兰山论简”读简班、简牍讲堂等活动,扩大了简牍学研究队伍,加强了学术交流。“甘肃简牍博物馆也将充分利用《简牍学文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资源和机会,通过学术交流、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并储备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简牍学人才,切实推动简牍文化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简牍学在世界文明中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朱建军说。
读者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梁朝阳表示,读者出版集团依托多个出版中心,推出众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精品图书。此次与甘肃简牍博物馆联合实施的“简牍学文库”精品出版项目,立足简牍学百年研究基础,全方位展现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体系完备、门类齐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传承价值和社会意义。读者集团将全力打造这一简牍学出版精品项目,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当日,该项目编纂出版座谈会同步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他们纷纷表示,近年来,“简牍学”由“冷门”回暖,呈现出向“绝学”有继的良好局面,该项目将促使千年简牍不断走出“深闺”,重焕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