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以绿为笔,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四面青山青似洗,白云不断山中起。走进位于闽江之源的南平,巍峨青山重峦叠嶂,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8.89%,是福建天然的生态屏障。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国家公园,承载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任,也肩负着保障民生福祉的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南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创新推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深入推动生态屏障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涉水项目,强化系统治水,统筹治水,突出城乡水资源综合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闽北大地“山林春至花争艳,秋来彩叶美如画”,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
绿色是南平的底色。南平守好生态之基,护好青山绿水,筑牢国家公园生态安全屏障,建好环带“外圈”,全面开展国家公园生态屏障共建工程。通过改造人工纯林、茶园,建设生物廊道、生态水系,治理水土流失等方式对武夷山国家公园及环带地区进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保护生态,水是核心。在建设生态水系方面,南平市水利局建设环带常规基础水利设施项目30个,综合治理河道320km,综合治理水土流失2308公顷。通过建设崇阳溪、麻阳溪水生态廊道,打造3处特色水文化节点。谋划环带崇阳溪水库群项目,通过“库群联调”提升建阳中心城区防洪能力,通过“调丰补枯”,保障流量枯水期崇阳溪河道流量补偿,在崇阳溪、麻阳溪流域范围内初步谋划大中小型水库7个,总库容高达35200万m3。
草木葱茏,山环水绿,这里的绿水青山,孕育着金山银山。南平激活“绿色基底”,推动水资源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持续做活“一瓶水”文章,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产业发展之路。通过摸清资源家底、加强企业服务、强化龙头带动、出台水产业发展政策等方式,让水产业发展有效释放生态红利,让生态之水变成富民之水。目前,南平全市共有25家水产业企业,今年1-9月水产业完成产值11.6亿元。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南平积极培育壮大山、茶、鸡、竹、水等“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打造富有“南平特色”的现代绿色产业。培育壮大生态茶产业,建设集生态茶种植、茶加工和茶旅融合为一体的生态茶庄园和茶空间。建立村级竹加工小微园区、镇级竹产业综合体、县级现代化竹产业园等生态竹业园区体系,重点支持“三竹”统筹等优质项目。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采用林果、林菌、林药等模式,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加快发展绿色产业项目,形成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加工、休闲生态旅游的发展格局。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武夷山的碧水丹山见证了万里茶道开启,也是朱子理学的发源地,造就了武夷山文化与自然“双世遗”的壮丽奇迹。建阳考亭是朱熹晚年著述讲学之地,南平把水文化建设作为治水兴水重要内容,深入挖掘水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将朱熹“敬水、知水、爱水”的独特水文化贯穿了水工程与水景观建设之中,弘扬爱水、护水精神,推进河湖生态价值转化与文化融合建设互促共融。
良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让本就自带流量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开展自然教育研学活动的最美实景课堂和理想场所。南平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将环带地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整体纳入到保护修复范围,支持国家公园及环带地区联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积极探索符合市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支持将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地串珠成线,深入发展文旅研学融合,建设武夷山国家公园及双世遗博物馆、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基地、武夷山国家公园科普宣教交流中心,培育国家公园文化高地。让遗产保护出彩、文化传承出新、文旅融合出圈,奋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标杆。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在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南平以绿为笔,绘就发展蓝图,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书写着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供稿人:张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