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兰州实践
75年以来,兰州这座黄河之滨的城市,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这些年,兰州市持续凝聚“二次创业”共识,落实“三考三亮”“四比四争”工作机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篇章。
数据显示,2023年,兰州生产总值为3487.3亿元,比1949年的3300万元增长了1万多倍;人均生产总值78894元,比1949年的47元增长了1600多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6.3亿元,比1949年的3289万元增长了5400多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5.3亿元,比1953年的816万元增长了3100多倍。
持续注入高质量发展动力
近年来,兰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推进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兰州市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坚持问题导向与民生取向并重、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并举、承接深化与探索创新并进,精准靶向发力,集中力量攻坚,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改革工作呈现出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兰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瞄准“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目标定位,兰州大力推行“六个通办”,156项高频政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3年排名第一,荣获全国2023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大抓项目引进、项目推进,扎实开展个转企、小转规、下转上、分转子“四转”工程,创新设立区域驻点招商中心“引大引强引头部”,2023年以来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717个、投资总额2517亿元。
同时,兰州进一步拓展开放纵深,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聚力打好外贸、外资、外经、外服“四外”联动组合拳,持续提升国际陆港、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功能,四向六条“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常态运行,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建设,建成运营兰白张江科创飞地和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挂牌运行兰州知识产权转化交易中心,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达到81%,先后入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创新策源地城市,跻身全球创新百强科技集群城市。
积极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立足老工业基地基础和优势,兰州市加快构建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总部经济为引领的“3+2”现代产业体系。同时,金融、商贸、通道物流、文化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焕新生活”项目全面启动,万象城、万达茂等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运营,国家管网甘肃分公司、拓维云创等区域总部落地兰州。
近年来,兰州市城关区聚焦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打造“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化园区产业和国土空间规划方案,以高水平规划推动园区高标准建设。
九州经济开发区作为甘肃省级开发区和兰州高新区二级园区,持续建设发展并形成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已成为拥有近15万人居住的产城融合区,园区的不断发展赋能城关区域经济迈上新的发展阶段。据了解,九州经济开发区正在进行优化整合,将纳入城关区的罗官、水源两村作为主要拓展空间,结合已有省级开发区国批范围,向北延续、向东拓展,依托城关北拓区布局建设的重点产业项目,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区位功能,借助城关区科技资源优势打造新质生产力,逐步培育壮大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产业,形成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的现有产业体系。
位于九州经济开发区内的兰州兽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6月,主要从事相关科研成果孵化、工艺熟化及成果推广工作,年生产能力500万头份诊断制品,现已通过“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新型研发机构”认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投入研发经费约500万元,目前已获得专利8项、标准6项,获批各级科研项目6项。目前产品共计100余种,均为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公司通过提供一流的诊断制品和技术服务,为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兰州兽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密介绍说。
今年以来,城关区还紧扣“三新一高”,持续整合辖区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依托省、市创新攻关“揭榜挂帅”机制,该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企业技术需求征集扩面提质,重点围绕“双碳”行动、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中医药振兴、数字产业等领域,拟扶持区级科技计划和人才创新创业项目30个以上,组织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3至5个。为最大限度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城关区加快破除影响和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藩篱。今年计划扶持项目30项以上,扶持资金300万元以上,同时将持续多元化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紧密联系辖区驻地单位,挖掘技术合同登记认定,力争2024年实现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50亿元以上。
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每逢假日,中山桥畔人流如织,“兰山夜游”“黄河夜游”人潮涌动,兰州老街、黄河文化旅游街区异彩纷呈……这几年,随着旅游接待人数连创新高,烟火气持续升腾,兰州市统筹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城市路网、交通秩序,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兰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去年以来,兰州攻坚解决了“六大六小”历史遗留问题和半拉子工程,北滨河路西延线和联络线、白塔山段交通综合提升改造、西关十字人车分离、海关十字人车分离等工程建成投用,中通道高速公路项目复工重启。2024年,兰州市计划建成33个项目,争取到2025年累计建成57个项目。
围绕出行难、停车难、换乘难等问题,兰州坚持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统筹发力,梳理城区五星坪、西站、西关、黄河北、金昌路、五里铺等6个重点拥堵片区,逐一制定优化改造方案,从道路分流、公交站点迁改、人车分离改造,以及减少交织、远端引流等方面入手,通过“微改造”畅通“微循环”,不断提升通行效率。目前,五星坪节点治堵疏解近、中期改造基本完成,工程型提升的五星坪铁路平交道口生命安全保障及地下管线综合治理项目作为兰州市内畅项目的“1号工程”,已于7月12日正式开工,计划明年“五一”建成通车。
“多网融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目前,已实现兰州火车站、兰州西客站、西关什字等交通枢纽与城市轨道交通、公交车、网约车、班线客车、旅游大巴、定制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无缝接驳,强化与地下通道、停车场联通,形成立体换乘枢纽。兰州市还结合S104兰阿公路即将全线通车,依托石佛沟、云顶山、马坡露营地、兴隆山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围绕乡村游、宿营游、避暑游等多种旅游形式,研究谋划一日游等特色经典旅游线路,推进交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