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试验田里的“科技范儿”
“这几片试验田可是我们的宝贝疙瘩,里头藏着科技,也孕育着希望。”苏垦农发南通分公司科技创新项目负责人王春红和我们攀谈了几句,又投入紧张的田间测产工作中。近日,南通分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水稻、高粱等种植试验区陆续进入收获期,迈出因企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坚实一步。
这里的稻田“静悄悄”
“刷刷刷……刷刷刷……”和别处轰鸣的机械化作业形成鲜明对比,南通分公司29大队的水稻试验田里有些安静,工人们正赶着晴天挥舞镰刀手工割稻,并小心翼翼地放到网兜里、送到脱粒机脱粒,再分类收集好送到实验室进行品质检测。
这是今年南通分公司与南通大学作物分子育种团队合作开展的环境应力刺激稻种试验项目。项目以南粳46、南粳5055稻种为原料,采用超声波、离心、微波等手段对种子进行处理,通过改变时间、温度、转速等条件设置了32种处理方式、192个试验小区,今年6月份采取人工插秧的方式栽插了约5万株育种材料。“田间去杂、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我们也都采取人工作业,并且加强了日常的数据采集、跟踪维护工作,全力保证试验准确性。”王春红介绍道,“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与南通大学对接,完成好稻米品质的评估,探索总结出对水稻生长最佳的环境应力处理新技术方法。”
因地制宜谋求增产增效
部分外拓基地和复垦地块种植条件不佳,严重影响常规农作物生长如何处理?场域范围内稻麦两熟周年量质不协调,如何平衡增产增效?今年,南通分公司还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了“复垦土地酿酒高粱增产增效关键技术研发”和“稻麦丰产提质低碳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两个科技创新项目,依托大院大所力量,因地制宜提升农业生产方面的质量和效益。
“我们基地田块分散,土地的种植条件不佳,今年首次种植了适应性强的酿酒高粱品种‘晋糯3号’,面积有1000多亩,试验田测产后能达到每亩700-800斤,再加上高粱种植成本较低,能比往年作物的亩效益增加10%以上。”张芝山外拓基地负责人卞新波说。
在水稻品比试验田内,工作人员也在抓紧对19个新引进水稻品种的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进行统计,取样脱粒计算实收产量。通过与农科院专家的深度交流,20余名一线生产管理人员在理论知识和管理技能上有了提升,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把水稻单产提升10%以上,同时增加优良食味水稻的香味物质2-AP含量。
奋力加速向“新”而行
科创项目引领生产技术革新,试验田里的成果也将走向广泛应用。南通公司将继续整合各类科创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完善稻麦周年生产、高粱种植技术方案,积极申请新型发明专利,将多项关键技术集成应用推广,让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升级。
向“新”而行、向“绿”而兴,科创之力也将为农业生产添上智慧之翼。南通公司与扬州大学合作的智慧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研发项目启动技术开发,目前已就“视觉导航智能除草机”进行样机开发,着力解决化学除草污染环境、人工除草劳动强度大的问题,为稻麦绿色生产和粮食供给提供更多科技保障。接下来南通公司也将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持续发力,与大院大所在无人农场建设、智能农机装备、农产品仓储冷链、蔬果高效种植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写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苏垦南通篇章。(供稿:苏垦农发南通分公司供稿:陈谢杰 朱小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