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垦江心沙农场“科创+”赋能,试验田变丰产田
“要聚焦绿色化,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突出生态环保,发展低碳经济,塑造绿色品牌。”江苏农垦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后第二天,近日,江心沙农场“生物菌剂土壤改良研发项目”试验田迎来合作方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的测产验收。蓝天白云下,四台收割机一字排开,将充满科技感的稻子“尽收囊中”。一群白鹭在风中起起落落,时而游走觅食,时而相互嬉戏,成为稻田里的另一道靓丽风景。
“从移栽到收割的全生命周期取样分析情况来看,施用生物菌剂田块的水稻株高、根长、鲜重等性状指标都比对照田块要好,产量和品质也更胜一筹。”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王一鸣带着研究生走进田间,对试验田块的水稻穗数、每穗粒数等产量构成因数进行测定和分析,脸上满是喜悦。他们在田间一边聊着,一边进行取样,并将剪下的稻子用塑封袋装好,送到实验室进行测定,深入分析与总结试验情况。
今年5月,江心沙农场与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举行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并开启生物菌剂土壤改良研发项目“企校合作”新模式探索,江心沙农场为承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一鸣作为项目负责人,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撑,苏垦农发江心沙分公司农业中心具体实施。该项目主要围绕粮食稳产增绿减肥减药,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双重约束的要求,依托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水稻生态防控的新型技术手段,以最新微生态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多种菌株的相容性,抗菌代谢产物的互补性开发出适合江心沙农场水稻种植的复合微生物菌剂,通过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施用占据生态位点,更好发挥促生和防病活性。
“稻季一共要施用4次,分别为浸种、分蘖、拔节和灌浆几个环节。”农业中心工作人员陈民轩介绍说,在项目实施之前,合作方王一鸣教授团队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小范围试验,检验江心沙农场土壤、气候、水稻品种等因素对微生物菌剂的使用效果是否能够达到实验室研究效果,针对以往的种植特点,制定生物菌剂精细化使用规程。据了解,验田种植的是常农粳14号,属于单季晚稻,从移栽到成熟,每亩可节省约6kg化肥和100毫升农药,节本30-50元,这一标准低于江苏农垦集团“药肥双减”相关要求,而试验田亩产量比对照田块高28kg,按照市场收购价算,每亩可增收72.3元。
“随着生物菌剂土壤改良研发项目的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有了具体而扎实的举措,目前来看成效可观。”陈民轩笑着说,试验基本达到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施量在标准化生产基础上再减少10%的目标,且不影响水稻产量,后续将进行稻米品质测定,并根据试验结果制定该品种的栽培和植保措施,并在麦季进一步推广使用该生物菌剂,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供稿:江苏农垦江心沙农场 张双平 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