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政务> 地方政务> 陕西省>

“西安探索” 让沉睡的大遗址“活起来”

2024-11-14 16:2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

大遗址见证大文明,大遗址参与大变局。作为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不仅关乎历史根脉的延续,更关乎文化自信的坚定与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的增强。

在千年古都西安,以杨官寨、秦咸阳城、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隋大兴唐长安城等为代表的大遗址,如一条文明的廊道,绵延于岁月长河,串联起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也让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被拉长,历史信度不断增强。

“保护利用好大遗址,使命光荣、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西安来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11月13日,在“千年古都 诗意长安”西安大遗址保护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现场,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唐龙说。

唐龙介绍,西安地区遗址资源丰富,重要史前遗址和周、秦、汉、唐时期的都城遗址及帝王陵寝在西安市均有分布。在202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西安地区有杨官寨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等10处20个点列入专项规划,无论是数量,还是等级,都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秦始皇帝陵、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3处大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成秦始皇陵、汉阳陵、汉长安城未央宫、大明宫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居全国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市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守正创新、积极作为,不断推动全市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唐龙表示,大遗址保护利用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西安市均把大遗址保护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工作重点,探索出了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理念(“四个结合”保护理念),形成了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唐长安城城墙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以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集团运作模式”,实现了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的相融共生。

同时,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中,西安都充分考虑了大遗址的保护要求,专题编制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西安总体布局形态为传承古都的空间发展模式。期间编制公布了《小雁塔保护规划》《秦咸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等大遗址保护规划,推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对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指导、协调和规范作用。

据悉,西安市逐年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市级文保资金从2020年的2500万元增至今年的1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中省文保专项资金倾斜支持,2020年至今共争取中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约4.65亿元,其中大遗址方面专项资金约2.07亿元,相继组织实施了秦汉栎阳城、阿房宫、西汉帝陵、隋唐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等大遗址文保工程,有效改善了大遗址保护状况,提升了遗址周边环境,夯实了大遗址保护利用基础。

近年来,西安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利用,结合不同区域大遗址的现状禀赋,聚焦融合发展、兼顾改善民生、注重生态保护,不断创新遗址利用方式,探索实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利用项目。

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汉长安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汉长安城遗址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更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文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2012年,西安市成立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理委员会,同期启动未央宫列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建设工作,2014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未央宫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1年,汉长安城保护利用工作列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同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2年9月,自然资源部将汉长安城遗址列为全国大遗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同月,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召开汉长安城遗址特区建设联席会议,签订了《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协议》。

在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实践中,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副主任毛新亮介绍,在完整保护的基础上,系统阐释汉长安城遗址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努力将汉长安城遗址区打造成为遗址保护科学、文化传承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文旅深度融合的“中华文明标识地”。

在加大遗址文物保护力度方面,西安建立“市级(文物执法大队)+特区(文物巡查队)+属地(三个行政区文物部门)”的大遗址全域保护分级责任体系,多层级巡查,及时发现消除问题隐患,确保大遗址文物保护安全;实施遗址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项目,一年来上报J100号夯台、楼阁台、直城门等11个文保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同时,全力推进《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融合编制工作,同步开展“两规融合”与文物保护、市政设施、交通组织等专项规划“一体规划、一体布局、一体发展”。

“我们积极探索‘遗址+’‘考古+’‘农业+’‘乡村+’‘文化+’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开展遗址区环境整治、村庄提升、交通改善等民生保障基础工作。2024年,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西安市组织实施了汉长安城遗址区自来水管网提升改造项目,年底前实现与全市市政供水管网连接,彻底解决常住人口饮水问题。”毛新亮介绍。

毛新亮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大遗址文物本体保护,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实体遗迹保护展示工程,扎实做好《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和《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融合编制,纳入西安国空规划一张图系统;坚持“文化创意+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深入挖掘汉字、汉赋、汉礼等资源开发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创产业,采取新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化沉浸式历史文化体验消费新场景,构建完善汉长安城数字文旅产业生态,推动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汉长安城的保护实践是西安大遗址保护的一个缩影。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西安市将继续探索大遗址保护的新路径、新方法,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为打造新时代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样板贡献“西安探索”,积极助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

【责任编辑:王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