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科技筑牢水土流失“防护栏”,绘就绿色生态新画卷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地处闽江之源的南平,森林覆盖率达78.89%,森林蓄积量2.02亿立方米,是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也是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有着“绿色金库”“南方林海”的美誉。多年来,福建省南平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以“一盘棋”思维统筹谋划,把生态理念贯穿水土流失治理和监督管理全过程,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致力守护闽江源。
位于南平市的武夷学院生态茶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是国内首个在高校内建设的以生物技术措施为主防治茶园水土流失的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园。走进学院,万叠青山,茶园梯壁一片青绿,卉木繁荣,和风清穆。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都在讲述着打好水土保卫战的故事,也在绘就着水土保持“生态卷”的动人篇章。
南平(武夷学院)生态茶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善治农田者,必资乎水利。从水患频发到景美如画,从颗粒无收到硕果累累,武夷学院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久久为功,蹚出一条越走越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8年以来,武夷学院技术团队针对学校茶园梯壁土壤瘠薄、干旱,且缺少优良护坡草种,水土流失严重,景观生态功能不足等问题,联合茶与食品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等多学科科研骨干19人,创建南平武夷学院生态茶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示范园设置五大功能区,分为校内科研试验区、水土保持种苗繁育区、茶园水土流失生态治理示范区以及科普教育馆等功能区,与设在校外的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基地内的企业茶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总面积836亩,打造了“茶—林—果—花—草—湖”一体化生态系统模式。
好土才能出好茶。好的山场是天赐的“金饭碗”,把“饭碗”端稳了,才能实现长久的绿色发展。不同于以往除“草”务尽的机械式管理,武夷学院打破了传统耕地思维的局限,将“科技”加入茶园中,首创了茶园梯壁斜孔种植麦冬防治水土流失技术。
在水土保持示范园区内,经过团队的不断尝试,最终筛选并种植了麦冬、萼距花、络石、白花葛等适合茶园套种的6种护坡植物,既做到了保持水土,防止茶园优质土壤流失,也做到了“以草抑草”的效果,节省了人工除草成本,同时增加了茶园土壤的含水量、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茶园土壤质量明显提升。茶园梯壁套种麦冬植被覆盖度大于85%,使泥沙流失量总体下降60%以上。茶园不再使用草甘膦,避免了草甘膦的危害。
同时,园区内还种植了石蒜、百合、菊花、羽扇豆、醉蝶花等8种景观花卉,千年桐、乌桕、紫薇、山苍子等5种乔灌木,创建“一花一草一木”茶园土壤修复与景观营造示范推广园区,有效规避了使用未知风险的有机肥带来的茶园土壤污染,形成有机肥自给自足的新型生态茶园模式,实现了茶园一年四季有花、季季皆景的全新景象。
据了解,2021年,南平(武夷学院)生态茶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成功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单。在福建省水利厅公布的《2022年度福建省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指南及产品目录》中,“茶园梯壁斜孔种植麦冬防治水土流失技术”被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福建省推广工作站成功列入并认定为先进实用技术。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未来,南平市将持续贯彻落实“三茶”统筹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积极做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新模式技术的推广运用,在水土流失治理建设中争当“排头兵”,勇做“急先锋”。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进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茶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乡村振兴贡献高校智慧,绘就“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的大美画卷。(供稿人:张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