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渤海路街道:扎实推动殡葬改革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渤海路街道于店村积极落实殡葬改革工作,搭建“一山一水一墓地”框架,提出“一座墓地,两种用意,三个创收,四大规划”的思想,助推农村移风易俗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高位推动,规划建设惠民生。“举全村之力,汇全民之智。”于店村在公墓的模式选择、规划选址、建设施工中,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这条主线贯穿全过程,村委会多次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征求意见,积极引导群众改变传统丧葬观念,建设生态公墓。公墓总投资130余万元,占用老坟地20亩,设计墓穴1217个,能够满足于店村近百年殡葬需求。并配套建设了牌坊、假山、停车场、保卫室、道路硬化等设施,不断引领“移风易俗、厚养礼葬”新风尚,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破解难题,三项创收兴产业。一是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为改变旱涝严重的现象,修建“元宝型”水库与马西干渠连接为周边300余亩耕地旱涝保收,给农田的灌溉和水产养殖带来新的增收点,成为乡村振兴的“加油站”。二是在5000余平的山坡,种植3000多棵松球和塔松,预计成材后年收入20余万元,打造出平原地带立体种植的新模式。三是在1万余平墓地中种植龙柏、塔松、松青等绿化树木,5年后成材预计年收入7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林中有墓,墓在林中”的新景观。同时,示范推动“小田变大田”,将土地进行规模化流转,提升农业产业和产品的附加价值。于店村将三代以外1000余座坟头全部平掉,三代以内420座坟头全部迁入公墓坟头后,腾空土地80亩,依托鑫惠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农百鲜芦笋种植农场2大载体,发展葫芦和芦笋种植产业,带动村民就业,促进村集体增收5万元,实现乡村文明与产业发展双提升。
创新思维,务实举措强管理。按照“四化标准”,即墓地园林化、布局科学化、环境生态化、墓穴标准化,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托底保障,努力为村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头雁”效应,以正面案例和榜样力量引领新风正气。以“互联网+”改革为牵引,积极规划扫码展览区、文化长廊等载体,推动移风易俗入耳入心。同时,落实农村公益性公墓管护责任,由村内公益岗、网格员进行管理,确保满足群众殡葬需求,促进殡葬改革工作走深走实。(供稿:庆云县渤海路街道办事处:赵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