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和艺术涵养我们的生活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文学和艺术的涵养,因为文学和艺术的价值观展现了尽善尽美的价值诉求,文学和艺术涵养仁心仁术的价值观,这是文以载道的重任所在。我们试想一下: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冬去春来,寒来暑往、春华秋实、这些朴实无华的自然生机,本来就可以感荡心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切艺术均以气为主,中国的气只能用心去感受、用意念去感知。这就是气势、气度、气质、神气、气象的深刻含义。孟子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如何涵养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文天祥讲“天地有正气”。中国文化讲一个人气度如何,主要是看他的精气神如何,欣赏文艺作品,最看重的也是作品的精气神。这是中国文艺与西方文艺的重要区别。我们耳闻熟详的“泰山气象”、“气象万千”、“气势如虹”、“气贯长虹”、“正气凛然”。这些词不好直接翻译成英语。这里的气就包涵有气象、气势、正气的意思,所以说中国文学和艺术追求的是正气和正义的价值趋向。西方文学和艺术具有表现独立个性的色彩,强调个性的张扬,征服自然的姿态,所以色彩比较鲜明,手法比较夸张。各有千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应该是和谐共处之道。
文学寻求共鸣,艺术寻求寄托。共鸣什么?寄托什么?这就需要作者在文艺作品中表达的意境,文与质相得益彰,这是文以载道的深刻含义,也是经典文艺作品的不二法门。比如《千里江山图》,我们在欣赏该画卷的时候,意境足以打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震荡,怎能不爱祖国的大好山河?体会道法自然与“宜生曰祥”的宁静致远。怎能不感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意境与期盼。看到江山如此多娇,怎能不去书写锦绣文章?怎能不去珍惜美好的生活?这种诗情画意,足以能启发和涵养我们的文艺修养。
中国画强调道法自然、天人感应的意境。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虽气象万千,但各有千秋。比如元朝王冕画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圣人在《孔子家语》中表扬了兰花的品质,同时告诫我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清朝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忍,任尔东西南北风。”唐朝元稹在《菊花》中写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李白:“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这种气势和意境,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我们在欣赏了花中四君子的高洁气质之后,也不要忘了袁牧在《苔》这首诗中表达的意境;“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画鸟画 96x60cm纸本设色 作者 李光寒
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正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用当代著名写意画家李光寒先生的话;“凭着对中国画艺术的坚守,我从未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有过怨言,即使遇到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我爱花鸟画,爱至于深,已视花鸟画艺术为自己的生命。”这是李光寒先生对写意画的初心与使命,虽然很质朴,但是却表达了我们对文艺的向往与追求。充实了我们敬畏生命,敬畏“万物皆有灵”的意境和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以激荡人心,鼓舞人心、能觉悟感悟人心为己任。
花鸟画96x60cm纸本设色 作者 李光寒
“学”者,“觉”也。学习的目的是觉醒,觉悟。我们领悟李光寒先生花鸟画的意境。贵在能自觉独立,更能启发人之心灵深处,从而产生敬畏自然,敬畏万物有灵的情感共鸣。亚圣孟子告诫我们;“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这是传统教育的出发点。“君”者,“群”也。作为君子就是群众的领头羊,这也是党要求我们走群众路线的深刻用意。“王”者,“往”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表扬圣人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中国文化认为“神”者,“伸”也,伸张正义之意。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根底是追求正义与正气的文化。
在当代喧嚣的世界中,自媒体碎片化传播的环境中,如何远离浮躁、内卷、躺平这些习气?严肃的讲:浮躁之气是人们的虚荣心在作怪。涵养中国传统文化“文以载道”的思想,厚植写意画的文艺常识,可以治疗愚钝,可以安抚人心,可以启迪心灵,可以充实人生的气度。多一分宁静致远,少一分心浮气躁。多一分内心充实,少一分内心空虚。多一分精神愉悦,少一分无病呻吟。这就是涵养文学和艺术的重要性所在。
(作者王兆雷 研究员 媒体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