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活态传承”的“清流样板”
空中俯瞰清流县城。清流融媒体中心供图
作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县份之一,清流县是客家文化的沃土,境内不仅有客家祖山——灵台山,更有包括长校十番锣鼓、李家五经魁、长校打锡技艺、长校拔龙、赖坊走古事、北里李家武术等在内的各类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96项。近年来,清流县以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契机,将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全域旅游相结合,积极构建“以客家祖山文化为品牌,以客家古村乡愁文化为基础,以苏区红色文化为亮点,以自然生态文化为底色”的客家文化生态体系,为持续推动客家文化“活态传承”书写了“清流样板”。
发挥客家祖山聚集效应
在“两岸‘长’相约,果‘乡’骑行乐”暨长校镇第八届水果采摘节系列活动开幕式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校拔龙吸引了观众驻足。徐峰摄
7月21日,“两岸‘长’相约,果‘乡’骑行乐”暨长校镇第八届水果采摘节系列活动在长校镇拉开帷幕。开幕式上,十番锣鼓、长校拔龙、客家服饰等一系列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瞬间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除了特色水果采摘外,圩日文化集市、“客家祖山祈福中国”健步行、“灵台山杯”山地休闲骑游活动以及客家非遗美食宴等一系列极具客家文化特色的活动也吸引了众多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乡贤、海峡两岸企业家和骑行爱好者参与。
据了解,作为千年客家古镇,长校镇历史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丰富,位于镇域内的灵台山被誉为客家人的圣山,自古便有“不进灵台门,不是客家人”之说。据记载,隋唐以来,便有中原汉人陆续迁入灵台山周边地域,此后又有一批批客家人从此地往外迁徙,灵台山也因此成为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摇篮区、中转站、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的聚居地。
在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过程中,清流县充分发挥客家祖山的聚集效应,除了依托灵台山先后举办了包括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灵台朝觐”活动、水果采摘节、山地跑步赛、自行车骑行赛、房车露营在内的各类活动外,为了给海内外客家人搭建一个寻根问祖、交流合作的平台,清流县还在长校镇建设了客家文化博物馆。
于2021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客家文化博物馆从迁徙、生育、婚丧、宗教、非遗、耕作、礼仪、教化、人物等10个方面系统展示了客家文化的历史源流和传承脉络。小曲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作为客家人他自幼对客家文化习俗特别好奇,在客家文化博物馆参观时,看到熟悉的客家服饰和婚嫁场景,小曲惊喜地跟同学说,这些跟我小的时候在老家看到的一模一样。在他看来,作为客家人通过馆内的展示和陈列,不仅对客家文化的历史有了清晰的认识,而通过系统陈列的方式将客家人特有的婚丧嫁娶等习俗集中展示出来,更能让人引起共鸣。
客家文化博物馆内,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同学们介绍李家五经魁、长校拔龙
为了让客家文化深入人心,长校镇还依托客家文化博物馆与县委党校、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中心联合,开展“千年博采——感悟长校客家文化”研学、教学活动,发挥老党员、退休干部、志愿者等力量,先后为4000余名党校学员、学生讲解客家文化。
推动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
清流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县内有林畲毛泽东旧居、石狮岭伏击战遗址、李坊农民暴动旧址、红四军第三纵队宿营地、 锅蒙山战斗遗址等一大批红色史迹。在推进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创建的同时,清流县积极探索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切实将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活态保护和利用落到实处。
毛泽东同志旧居外景。清流融媒体中心供图
位于清流县林畲镇林畲村的毛泽东同志旧居诒燕第,原是邱氏祖屋,是典型的客家“五凤楼”式民居建筑。1930年1月,“古田会议”胜利召开之后不久,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闽西苏区的第二次三省“会剿”阴谋,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4个主力纵队从闽西古田出发,分路途经连城、清流、归化、宁化等县,回师赣南,转战江西。其中,毛泽东率红二纵队从连城姑田进入清流,经沙芜、蛟坑、余朋、芹溪、雾露坑、桐坑、小池、温家山等地,于1月10日抵达林畲,在诒燕第驻扎1周,期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元旦》。
在毛泽东同志旧居,义务讲解员小邱(左一)为游客讲解毛主席在此留下的动人故事。张礼珍摄
走进毛泽东旧居纪念馆,迎面的石碑上刻着由邓子恢题写的《如梦令·元旦》。再往里走,是天井和大厅,毛主席曾居住过的左厢房里陈列展示了桌椅、床铺、灯盏、水壶等用具。义务讲解员小邱是本村的村民,农忙之余她都会到纪念馆为游客讲解。她告诉记者,林畲村人对与毛主席和红军有关的史迹和故事都耳熟能详,在为游客们讲解红色史迹的过程中,作为邱氏家族的后代每次走进纪念馆都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向游客讲好纪念馆和诒燕第的故事。
紧邻长校镇的里田乡境内有朱德旧居、罗炳辉旧居、锅蒙山战斗遗址纪念馆及清流县第一个创建红色政权旧址等红色文化史迹。除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外,里田乡还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为了推动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清流县、里田乡两级政府先后投入约2000万元规划建设锅蒙山红色旅游景观带,并对里田罗氏家庙等重点历史文物进行修缮保护。建成后的锅蒙山红色旅游景观带不仅吸引了一批游客前来打卡探寻红色之旅,当地的客家美食和民俗活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发展特色农旅产业 守住客家乡愁
每年春天,清流赖坊的樱花盛开之际,吸引了各地游人前来观赏。清流融媒体中心供图
清流县地处三明市西部,全县地势自东、南、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倾斜,形成以低山为主的丘陵山地地貌,境内河流密布,森林覆盖率达80.2%。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清流的农旅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营造有利于保护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的环境,清流县通过发展乡村特色农旅产业,在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也为守住客家乡愁开辟了广阔空间。
距离清流县城16公里的嵩口镇是县内有名的“鱼米之乡”,该镇沧龙村是“清流溪鱼”的发源地,沧龙溪鱼因肉质细嫩、味美鲜甜著称。为了推动沧龙溪鱼有序发展,当地成立了专业的渔业合作社,通过对育苗、养殖等全流程的统一管理,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有效提高了溪鱼的质量和产量。在大力发展渔业的过程中,沧龙村还发挥水乡优势,利用靠山沿河的自然乡村景观打造集生态、休闲、垂钓、观光、民宿为一体的水乡渔村项目,原本闲置的荒地如今成了游客们的乐园。
走进水乡渔村,一眼望不到头的花海和绿树环绕的鱼塘,前来观光的游客在花海边拍照打卡,不远处的渔家餐厅里食客们正在享用着美味的溪鱼……沧龙村党支部书记魏泰瑜告诉记者,水乡渔村项目不仅带动了游客前来观光打卡,源源不断的游客也带动了沧龙溪鱼的销量。
除了美味的溪鱼和清新的水乡风光外,客家特色的乡村民宿和客家美食也是吸引游客慕名而来的一个原因。从泉州驱车前来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自己虽然不是客家人,但对客家文化和客家美食很感兴趣,趁着假期带家人到此游玩,行走在这景色怡人的水乡渔村,吃着地道的客家美食,住着由客家民居改建的民宿,更能体会客家文化中的厚重底蕴。(供稿人:张礼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