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兵团人|他一生只做一件事 坚守兵团一辈子
编者按: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举办的“砥砺奋进七十载 奋楫扬帆新征程——从南泥湾到兵团”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展现当年三五九旅进疆沿线各省区自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的巨大变化,记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砥砺奋进70载的壮丽历程。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二连退休职工王新华说,父亲王传德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1949年跟随部队进入和田后,王传德就再没有离开。70多年来,他和他的5个子女扎根边疆,建设兵团,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一个老兵的坚守和耕耘,用一代又一代续写和延续兵团精神的传奇。
进入和田,他再也没有离开
1929年出生的王传德是安徽亳州人,1948年参加革命,曾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和田,离休前为四十七团干部。
他们这批老兵也被称为“沙海老兵”。
1950年3月,十五团就地转业,改为兵团农十四师四十七团。王传德和战友们解下戎装,再进戈壁,住地窝子,喝黑泥水。他们6人一犁,每天劳动13小时,一天开荒20亩,硬是在沙漠边缘开出4.5万亩绿洲良田,又无偿捐给了地方群众。
20世纪60年代,王传德一家7口人依然住的是“下面顶着四根棍,上面铺着芨芨草”的地窝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兵团很多同龄人都离开了团场。”王新华说,“父亲说,新疆是我们打下来的,地是我们开出来的。我们老了,自己的孩子不守,让谁来守。”
后来,王新华兄弟姐妹5个也都留在了兵团或和田地区工作,成为建设兵团、开发新疆的有生力量。
驻守边疆,他们的精神永远流传
今年61岁的王新华,退休前是四十七团二连的职工。
王新华回忆说,她们小时候和田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三面都是沙漠,环境十分恶劣,父辈们创业很艰难。没有房住,就挖地窝子;开荒种地,没有牲畜,就用人拉犁耙;没有工具,自己做扁担、编筐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兵团发展进入快车道。尤其是近几年,兵团变化非常大,路更宽了,楼起来了。
“今天的和田,再也不是‘一天要吃二两土’的苦和田,而是绿洲农田城镇交相映的美和田了。”王新华说。
现在的兵团人创新节水灌溉技术,整齐的滴灌管道动辄万米排开,绿色沿着这些管道一点一点往戈壁深处延伸;当年风头水尾的不毛之地,万顷枣园已经浩荡铺开,大枣也成为和田的招牌。
王新华说,父亲虽然已于2015年离他们而去,但“老兵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目前,第十四师昆玉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12%,绿化覆盖率达40.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60.7平方米。每年,当地还会组织群众植树造林,采用乔、灌、草结合和网、带、片相贯联的“三线”造林方式,构筑出一道道防风固沙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一代代兵团儿女,也接过了父辈的事业,传承和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坚守在四十七团这片热土,书写着维稳戍边事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