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精神再出发|“两把镢头”代代传
编者按: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举办的“砥砺奋进七十载 奋楫扬帆新征程——从南泥湾到兵团”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南泥湾,展现当年三五九旅进疆沿线各省区自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的巨大变化,记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砥砺奋进70载的壮丽历程。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一曲传遍大江南北的《南泥湾》,生动记录了三五九旅在大生产运动中实行屯垦,生产自救,最终在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开垦出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壮丽史诗。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庄稼是怎么来的,那可是一镢头一镢头种出来的。南泥湾是战士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8月13日,走进南泥湾村村民侯秀珍家里,年近八旬的老人,指着家里两把磨损严重的镢头,娓娓讲述。
一把镢头来自侯秀珍的公公刘宝斋。
刘宝斋1897年出生于河南沈丘县,16岁参加革命,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随后编入三五九旅七一九团九连担任副连长。
1941年春天,刘宝斋跟随部队进驻南泥湾,那时的南泥湾——“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潭。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
“听我老父亲刘宝斋说,战士们初到南泥湾的时候,没有吃的、没有住的,都是在梢林搭草棚安家,砍梢林开荒种地,饿了就用野菜野果代粮充饥。”侯秀珍讲述道。
经过短短3年时间,像刘宝斋一样的战士们,用鲜血和汗水,在荒山野岭中开辟出万顷良田,一把把镢头磨短了,南泥湾彻底改变了模样,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稻田翻绿浪、窑洞满山腰的陕北好江南,还办起了纺织厂、肥皂厂、铁匠铺、小手工作坊,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扬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旗帜。到1944年底,南泥湾种植面积已达26万多亩,收获粮食3.7万石,并于当年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实现了“耕一余一”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刘宝斋放弃返城工作的机会,一直留守在南泥湾奋斗。“老父亲是第一批走进南泥湾垦荒的人,大生产运动结束后,他就留在这里继续建设南泥湾。”侯秀珍对当年刘宝斋的话语记忆犹新,“新中国成立了,好多人好多战友都没能看上五星红旗,我看到了,就很满足。我要守好这片土地,守好南泥湾。”
刘宝斋老人在世期间,除了种地,还要给来延安学习的人讲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故事,直到1984年去世。
听着公公讲述南泥湾的故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侯秀珍的心里慢慢扎下了根。
深受公公的感染,侯秀珍也一生都在建设和守望南泥湾。家里的另一把镢头正是来自于她。
为保护生态环境,1999年,延安开始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作为村干部,侯秀珍带领村民,扛起镢头上山种树。“记不清到底栽了多少树,爬了多少山头,只记得新镢头也磨平了一大半,山绿了,水也清了。”侯秀珍回忆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父辈开荒到后辈种树,南泥湾再次发生了巨变,如今的南泥湾林草覆盖率达87%,连绵起伏的青山,万亩相缀的花海,还有着波平如镜的荷塘、鱼塘,以及川道里的一片片稻田,“陕北好江南”新时代图景生动展现。
侯秀珍感慨地说:“过去是为了解决温饱而开荒,现在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栽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两把镢头是好生活的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退休后,侯秀珍把家里的两把“老镢头”拿出来见证历史的同时,从听故事的人,也变成了讲故事的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她在家庭会议上提出想建个红色家风馆,全家人都举手表示支持,展馆花了40多万元。
无论谁来听侯秀珍讲课,她都不收钱。“从父亲那一辈就给大家讲红色故事,讲了这么多年,谁要是收钱,那就是丢南泥湾的人。”侯秀珍说,将来,重担传到她的儿孙辈,这一点也永远不会改变。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侯秀珍由于年轻时吃苦太多,劳累过度,腰疼腿疼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孩子们苦口婆心多次想要说服侯秀珍去城里住,可是侯秀珍总是说:“我不能离开家里,要不然大家去哪里听南泥湾过去的故事。我腿疼,腰疼,但嘴不疼,只要我还能讲,就要把南泥湾的故事一直讲下去。”侯秀珍语气坚定地说。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有人来,她总是热情接待,一遍遍讲述那过去的故事。
来人问:“你打算讲到什么时候?”
“讲到我不在了。”侯秀珍一字一顿地回答,“但是我的孩子,他们还会继续讲下去。”(郑伟)
记者手记:
时隔三年,再次在南泥湾见到侯秀珍老人。进到院子的时候,老人正倚靠在椅子上休憩。头发花白,人也消瘦了不少。听到我们来访的目的,欣然坐起,让儿子把轮椅推过来。
她说:“前段时间摔了一跤,腰更不好了,但是自己推着轮椅还能走。”
说话间,老人扶着轮椅一步一步挪进房间里,老照片整齐的陈列其中,两把镢头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尤其是父亲用过的那把,侯秀珍老人细心地将其放置在玻璃柜中,玻璃擦得锃亮。
坐定,面对镜头和来访者,老人情绪饱满:“大家好,我是侯秀珍……”
无论寒冬酷暑,老人就在这四四方方的院子里,一遍又一遍讲述着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时期的艰苦奋斗故事。
这四四方方的院子,是她现在看到的所有世界,但是她看到的又不止于这四四方方的院子。一遍一遍讲述的故事,犹如一颗颗种子洒落在九州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