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四十四载栉风沐雨 技术科研双向突破
在广袤的医学领域中,职业病与中毒医学是一门独特而重要的学科,它既是临床医学的延伸,也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市六院 市职防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便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四十四载风雨兼程,他们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深厚的经验积累,为患者驱散疾病的阴霾,以责任和担当铸就了医者仁心的辉煌篇章。
成长,将微光聚成烈焰
1980年,随着“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的挂牌成立,职业病科正式组建。成立之初,正值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企业厂矿生产如火如荼,职业病科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随着九十年代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经济不景气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之中,职业病防治工作不再被关注。在此背景下,职业病科亦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发展低谷期。
2002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系列配套法规,为职业病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法规的颁布不仅明确了企业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也提高了社会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此后,科室发展进入快车道,业务量逐年快速增加,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科室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位医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就是王永义。自1984年入职科室以来,已有40个年头,2003年王永义任科室副主任(主持工作),2007年任科室主任。在科室成长发展的历程中,他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引领者。
1987年,王永义前往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进修学习,为职业病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成归来后,他将自己丰富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广泛地应用于职业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实践中,为提升职业病防治水平贡献了卓越的力量。
“职业病种类繁多,涵盖10大类、共计132种。”王永义说,在众多职业病中,尘肺病、职业中毒和噪声聋占据了前三位,严重威胁着劳动者的生命健康。与此同时,生活中的中毒事件也屡见不鲜,这促使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中毒救治这一领域,致力于发展职业病与中毒救治的特色专长。
多年来,王永义在60多起中毒事件救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还多次受国家卫健委派遣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在国内率先开展尘肺病康复站建设模式探索,在西南地区率先开展尘肺病肺灌洗治疗,最早在我市开展儿童铅中毒的诊治,成为国内知名的职业病与中毒专家。在此过程中,王永义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还成功培育了一支具备高专业素养的职业病与中毒救治人才队伍,他们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重庆市乃至全国的卫生应急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进一步提升了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学科的社会影响力,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目前,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有医护人员50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13人。形成了以尘肺/感染、血液/中毒、物理因素/康复医学、临床研究亚 专业为特色的MDT学科建设体系。下设传统与新发职业病研究室、单细胞多组学中毒医学研究室、王永义知名专家工作室,重症抢救室、血液净化及干细胞采集室、核辐射救治病房、肺功能室、支气管镜室、康复室、临床研究办公室及专职科研岗位。
转化,将科学研究应用临床
近日,国内首台用于中毒患者皮肤清洗的装置落户市六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为中毒患者带来了更规范、更便捷的皮肤清洗方式。“以前针对中毒患者的皮肤清洗通常是在科室卫生间进行,这对整个医疗环境、病房内其他病人以及医生和护士的职业保护都不利。”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副主任唐君玲表示,对于重症患者,尤其是昏迷的患者,原有的洗消方法很难做到彻底和方便。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唐君玲带领科室科研人员申请《探索一种可覆盖乡镇、区县及市级医疗机构院内中毒患者的皮肤黏膜清洗技术规范》项目,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用于中毒患者皮肤洗消的装置。“该装置能够嵌入到洗消技术规范中,明确指示对于不同中毒类型应如何洗消,包括洗哪些部位、隔多久洗一次等。”唐君玲说,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规律清洗,减少皮肤吸收的毒物量,并了解哪些毒物是通过皮肤分泌,以及哪些部位分泌较多,对下一步更有效地协调中毒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该装置还可以进一步运用于急诊科的外伤病人、老年科和康复科的失能老人等。“待技术完善,我们将推出重庆市的相关技术规范,并进一步制定国家级的操作指南。”唐君玲表示,目前,国内几家大型医院中毒科在皮肤洗消方面还没有完善的隔离措施,该项目将填补这一空白,为中毒患者的皮肤清洗提供更为规范和有效的方案。
针对除草剂中毒的快速检测手段、针对苯中毒引发的免疫异常检测技术等,类似的科研成果在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中层出不穷,科研力量已然成为该科室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同时,在唐君玲副主任的带领下,科室不仅在医疗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更在血液病治疗方面实现了精准与创新的双重突破。科室成功开展了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红细胞置换以及高压氧治疗等一系列精准治疗方法,可进行血液病疑难重症的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并进行干细胞再生修复造血及神经系统等靶器官损伤治疗,在职业相关危险因素所致靶器官损伤的单细胞基因组学及干细胞再生研究、血液毒理及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关怀,将康复理念贯穿全程
“护理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运用,更是对病人全方位的关怀与照顾。”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护士长蒋结梅表示,除了扎实的内外科专业知识外,科室护理人员还需掌握职业病相关法律法规、毒物的理化特性和毒理知识等,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护理。
“驱铅、驱汞期间不吃钙片哈!”“小便要按时间送检哦!”……病房里,护士们耐心嘱咐每一位患者。一句句简单的提醒,蕴含的却是护士们对专业知识的精准把握和对患者健康的深切关怀。
面对各种复杂的中毒病例,要精准把握护理要点、预判潜在风险,就需要护理人员持续深化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院内培训、外出进修学习等都是我们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蒋结梅表示,“尤其是在中毒患者的健康教育方面,由于中毒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许多中毒病例可能都是首次遇到。为了确保能够向患者提供精准、专业的健康指导,持续学习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扩充和更新专业知识,才能确保护理工作始终准确、有效。”
职业病的康复是一个全面、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护士们作为医疗团队的重要一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病多为慢性病,这意味着治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康复理念需要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蒋结梅表示,在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们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还要指导他们进行康复训练。
由于职业病多为慢性病,治疗需持续进行,康复理念需贯穿治疗始终。蒋结梅指出,职业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护士在指导康复训练上扮演重要角色。
“就拿科室里最常见的尘肺病患者来说,呼吸训练是其康复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正确的呼吸方式能够减轻肺部负担,提高呼吸效率。”因此,护士们会耐心地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训练,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同时,护士们还会鼓励患者参与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康复。
事实上,职业病的康复并不局限在医院内。出院后,患者仍然需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巩固治疗效果。此时,护士们“小管家”属性尽显——“平时要少吃碳水化合物哦,比如少吃甜品、少喝可乐这些碳酸饮料,多补充蛋白质、纤维素,水果蔬菜要足量,多吃点瘦肉、鱼、虾、蛋等等。”“雾霾天尽量不要出去活动,要出去也要戴口罩哦!”……这样的话语时常在回访患者的电话中响起。了解康复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康复建议……除了这些,护士们还会通过心理疏导、情绪支持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护理模式。结合智慧医院建设中的康复管理系统,实现患者康复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升护理质效。”蒋结梅表示,同时,护理团队也将探索推广艺术疗愈等护理方式,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