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朱德龙:热血青春赴戎机,鸟哨非遗展新姿
“热血青春赴戎机,戈壁岁月志不移。鸟哨声声传佳话,非遗传承展新姿。”在浦东南汇新城镇有这样一位老兵,年青少壮时,背上行囊应征入伍,用勇敢与信仰,守护国家边疆。如今已75岁高龄的他,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鸟哨代表性传承人。他就是退役军人朱德龙。
朱德龙出生于1949年,与新中国一同成长。1970年12 月,23岁的朱德龙应征入伍,加入武汉军区防化部队,从事化学试剂相关工作,并因表现出色担任9班班长。1972年,因日常表现突出,他被选派至南京军区军事学院学习8个月,学习内容涵盖仪器修理、义务考核等。1973年5月,他又被选中参与绝密任务。那是一个周日下午,正在休假与其他同志下军棋的朱德龙,接到部队连长传达紧急集合命令。他迅速打好背包,连长用消防车将他送至机场,登上飞往湖北飞机,抵达空降15军。在那里集训6天,重新考核理论和业务知识。第六天凌晨2点紧急集合后,跑步前往火车站,火车行驶5天后抵达吐鲁番。
回忆起在戈壁滩那段艰苦岁月,朱德龙感慨万千。那里昼夜温差极大,作息完全被打乱,伙食虽好却没胃口,水极度稀缺,每人仅有20斤水用于各种用途,洗澡更是奢望。大家住在地洞里,面对酷寒、狂风、大雪、缺水、断粮、野兽、孤独、荒凉,当被问及如何坚持下来时,他只是淡淡地说:“服从命令,战场上怕死是不行的。”
1976年3月,朱德龙光荣退役,回到他生长的浦东东滩,这里曾经荒芜贫瘠,为了生计,他10岁便在父亲严格要求下学习吹鸟哨这门独特技艺。在父亲教导下,15 岁的他已能熟练吹奏二十余种鸟类叫声,并能独立用鸟哨诱鸟。上世纪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鸟类研究专题小组专家发现朱德龙特殊才能,此后十年间,他积极配合专家们开展科研工作,为鸟类研究贡献力量,他深感这份“工作”无比自豪,因为鸟哨能助力国家科研。此外,他还制作鸟哨送给邻里和孩子们,并组织村民进行表演。进入21世纪,他更是活跃在文艺演出舞台上,那悦耳鸟哨声深受居民喜爱。
多年来,朱德龙在社会工作和普及工作方面不遗余力。他连续多年辅助科研,登上舞台表演,参与各类活动。从2012年起,他投身青少年非遗培训,多次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2016年起,他在临港第一小学担任鸟哨社团授课老师,为社团学员带去精彩课程,也为爱心暑托班非遗特色课程授课;2018年开始在社区非遗工作室、明珠临港小学等地定期开展教学活动,让更多人领略鸟哨魅力。
朱德龙说,“我是一名老兵,要保持革命军人本色。希望现在年轻人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自身优势特长,为临港发展贡献力量。”(上海市浦东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