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退役军人李庆益:14岁参加抗战,单枪匹马截获运输

2024-07-09 15:3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漳州正兴医院养护院一间普通的房间里,95岁的李庆益老人正端坐在床边,看着军事频道节目,颤抖的手不时指着电视,似乎想表达什么,旁边是他的老伴。“他最爱看军事节目啦,原来看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个细节他都记得很清楚!”老伴陈美强边帮忙介绍边整理李老的衣裳。

“14岁参加铁道游击队,缴获一把短枪。”尽管老人看上去话不多,但眼不花耳不聋,对当年抗战时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他要用手势比划一个“8”(指八路军),老人一边伸手演示,一边像个孩子般开心地笑了。

在“七七事变”87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记者来到抗战老兵李庆益的住处,聆听一名老兵的抗战故事。老兵的档案中这样记载道:“1944年2月参加鲁南铁道游击队,1946年6月入党,在解放战争期间立过战功。”

铁道游击队最小的队员

抗日战争时期,鲁南临城、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活跃着一支游击队,他们配合主力部队,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这支队伍就是鲁南铁道游击队,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飞虎队”。

1929年10月,李庆益出生在山东省枣庄市,这里曾是当年铁道大队活动的区域之一。李庆益在家排行老大,还有四个兄弟,因为家里穷,李庆益早早就到地主家打长工,减少家庭开支。然而,好景不长,有一次,因为丢失一头牛,李庆益被地主追着跑,后来走投无路时,他就投奔到在铁道大队里参加革命的舅舅,这时他才14岁。

早就听说舅舅在铁道大队里“搞机枪,爬火车,打日本鬼子”,李庆益软磨硬泡,强烈要求加入铁道大队。组织上觉得李庆益年龄小,本不打算收,在经过李庆益父母的允许后才特批了这个队员,成为年龄最小的铁道游击队队员。

“一个晚上要睡两个地方,一个村庄不能超过两小时。”因为害怕汉奸通风报信,李庆益和队员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经常是刚要睡着就急匆匆打起背包快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遭遇日军袭击,我们边打边撒,同村的班长腿部受了伤。”李老回忆说,“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我赶紧把班长藏在废墟中,用树枝伪装,并告诉班长夜里背他出去。等到天黑,我又赶了二十里地回去把班长背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还带我去过这个班长家,虽然参加过革命还受过伤,但班长总是说,同牺牲的革命烈士相比,已经很幸福了。”李老的儿子李勇接过话茬,聊起了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他说,老一辈革命者真的很伟大,不讲条件、不计得失,思想境界是我们这一代无法比拟的。

到了1945年,日本快要投降时,在枣庄一带的日本兵很多也是新兵,和李庆益年龄相似。一次,李庆益和队员们一起袭击日军运输队,他单枪匹马直冲下去,跳上一辆运输车,用枪指着日军的头,此时的日军像泄了气的皮球,乖乖地交了枪。为此,李庆益还得到大队领导的表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10月,集结在临城(薛城)的一千余名日军拒不向铁道游击队投降,企图乘火车南下徐州向国民党投降。多次谈判未果,李庆益和队员们破坏铁路、两头堵截,与当地群众联手逼迫日军投降。日军走投无路,遂向铁道游击队缴械投降。李老告诉记者,如此大规模的日军向一支百余人的抗日游击武装投降,这在当时的受降行动中是十分罕见的。

1946年6月,18岁的李庆益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参加解放战争九死一生

负伤的伤疤还在,曾经的记忆不变,而岁月却磨去老人当年模样。在李老的右手手背上,一道明显的伤疤,记录了李庆益经历的那段光荣岁月。

桥的尽头,泗水县烈士陵园的大门,如古城墙一般庄重。烈士英名录碑上,刻有泗水县已知的烈士名单,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

1948年,解放泗水城时,李庆益(通讯员)所在连队130多人,任务是掩护大部队突围转移,而国民党兵力是一个团两个营。打了三天四夜,没吃没喝没有睡觉。国民党实在没有办法,就把城门封锁起来。连长牺牲后,指导员带着30名敢死队员突围,也在路上全部牺牲了。尸体那么深,夏天六七月,臭到不知道味,都不敢想象。李庆益说,最终在友军的支援下,130多人的连队只剩下50几个人才突围出来。

“我父亲的命真大,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看到父亲讲话有些吃力,李勇和记者介绍,他从小就听父亲讲战斗故事,也同父亲去过他们战斗过的地方,很多事情他甚至比父亲还记忆犹新。李勇清晰得记得,父亲曾经说过,在济南战役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指挥部在一个教堂内,他和另外一个通讯员传达任务返回教堂时,另外一个通讯员先行下马进去教堂,刚踏入一颗炸弹就落下,通讯员中弹身亡,而父亲捡回一条命。

“这次战役我又差点丢了性命”,谈话间,李老左手指着右手突起的部分,这是参加开封战役时受伤的。在一次战斗中,李老的右手被子弹击穿,由于条件限制,受伤的手没有得到及时救治,他的右手开始慢慢变形,三根手指无法正常用力。

右手不行了我还有左手。李老不服输的性格再次激起他的斗志,不仅练习左手写字,打枪,还在战友的帮助下,很快学会了用左手吃饭、做事。

最该提要求的他却从未提过

1952年,李庆益退伍,领导看他表现好又年轻,于是推荐他参加转业干部速成班,成为当时300余名学员中的佼佼者。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李庆益爱学习、肯钻研、能吃苦,五年时间学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并参加了当时的高考,顺利考上南京大学化学系。

大学毕业后,李庆益被分配到北京国防部七机部参与火箭发动机的研发,由此开启科学战场上的战斗。

1972年,李庆益来到漳州,先后在长泰合成氨厂、长泰县农械厂、长泰县印刷厂和龙溪地区(漳州)工业学校工作。“只有李庆益最有资格提要求,但他从来不向组织提。”时任龙溪地区(漳州)工业学校党委书记苏锦松说道。

不论在合成氨厂、还是印刷厂,工作岗位如何变,李庆益为党考虑,不给组织添麻烦的思想却永远不会变。在学校时,组织上考虑李庆益参加过革命,又受过伤,希望能在待遇、住宿、孩子入学等方面从优考虑,但李庆益总是婉言拒绝好意,并表示,共产党员就应该有共产党员的样子,牺牲的战友那么多,我还活着怎么还能提要求。

1988年,李庆益从龙溪地区(漳州)工业学校调研员岗位上离休。

抗战老兵抵不过岁月的抚手,越来越少。我们能做的就是听听他们的故事,与英雄共同传承不屈信仰。“我感到特别的荣幸,这一切都是党的培养,我一个穷苦家庭的孩子,没有党的培养,什么都办不成。”临别之际,李庆益特意叮嘱儿子李勇,把他的几个纪念章挂在床头,他要“战友”们陪伴着自己的晚年岁月。(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责任编辑:闫景臻】
返回顶部